他终于看完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种随笔集、杂文集总会让人对作者本人产生深深的兴趣,看完后他有些想看村上的其他书了。
多年前在高中年代看过的《挪威的森林》现在留给他的印象并不多,可见他当时只是囫囵吞枣,并没有真正读懂什么。
看完这本书之后,他马上去查了下村上的生平。一个人的经历果然契合他的文字,村上原来是个勇于面对真实的人,难怪会有这么多人喜欢他。连他都快因这本书变成村上的忠诚粉丝了。
和村上书里谈论的一样,作家这个行业恐怕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高高在上。能写出人类真实困境的作者大多都直面过生活的真相,用敏锐的洞察去打开里世界的窗户。
有些作家被里世界侵蚀,所以他们会沾染不好的生活习惯,会自杀。随着年龄的增长,抵抗侵蚀也变得越来越难。
好比他非常喜欢的游戏《心灵杀手》系列中辛西娅从光明之女到黑暗俘虏的转变。所谓凝视深渊就是如此,守夜人仅仅只能依靠心中的光明与黑暗作斗争。
村上说跑步是他用肉体来对抗这种侵蚀的武器,不禁让人觉得跑步的人们大概都在对抗着什么东西,不少跑步博主都说跑步是他们一天中唯一能与自己相处的时光,跑步恐怕不只是自我叩问,也是清污去垢的一个过程。
作为一个看书很慢的人,他花了14个小时才看完《当我谈跑步...》,他不光会自己记笔记、看书友评论,还会把时不时的感想记在自己的日记APP上。
他喜欢这本书,不光是因为身为跑者与书中内容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还因为村上几乎很少谈跑步的意义,不刻意追求深刻,反而写了很多看起来琐碎的事。这些事在不跑步的人看来是浪费纸张,划水严重,在跑者眼里却显得异常亲切。
他喜欢这种不追求意义的事和人。因为开始跑步,免不了会看一些这个视频时代的资料。有的读书和跑步博主总是大谈特谈跑步的意义,为了赋予意义强行升华,总是令人生厌。
不知何时世界已经变成了这样:不论什么事都要大谈特谈意义。意义多意义大,这件事就光明正大;意义少意义小,这件事就难以启齿。
谈论意义似乎会显得一个人有水平,可他总觉得那总有一股高高在上之感。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总是讨厌高高在上的吧,这也许是他不喜欢这些意义党的缘由。
今天的城市马拉松已经结束,看了会儿直播,他确实感受到了跑者的热情,也真切的感受到在马拉松比赛中确实会被人群裹挟,从而打破自己的节奏,于是自然而然的跑崩。
关于跑步,每个跑者大概都有自己看法,他的想法类似村上。跑步是自我的运动,所以跑步时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节奏,如果要竞技,大部分时候也应该是自我竞技。
至于那些需要与他人竞技的时刻,就留给那些真正在这件事上有热爱、有天赋的朋友去追逐吧。
除此之外,他非常羡慕在比赛中那些跑姿漂亮的跑者,看他们跑步简直是种享受。猎豹的矫健和从容套不到他们身上,他们是专属于人类的自信和优雅。
可是看了不少视频,他有真实的感受到:改变跑姿很艰难。即使在奥运赛场上的冠军,他们的跑姿也并非最标准的,如果要改变跑姿,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
对于他这样的初跑者,到底是应该学好跑姿再去跑还是应该先建立跑步习惯呢?其实不用他来做选择,改变跑姿大概需要请个非常专业的教练,按照人家的训练一步步改变。
受困于现实,他大概没法花钱去请教练改跑姿。所以尊重现实吧,先建立跑步的习惯,再谈跑的更好。跑步的习惯建立也因人而异,有的人也许得花上好几年才能把跑步变成跟随自己一身的运动。
今天夜晚的跑步只能说是一日往常,令人兴奋的改变是他终于能一步不停地跑完3公里了。原先他总是在开跑后时不时看下手机,看离终点有多远,常常因为意志不坚,中途会走个半分钟休息一会儿再跑。
今天他打开运动软件后就马上息屏了,终于能够不停下来的奔马了,跑步中的种种变化和进步通常对别人毫无意义,但对跑者本人来说意义重大。
跑步的前10分钟总觉得比以往每一次跑步都要艰难,这次跑步的后半段却让他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顺畅,身体的疲惫战胜不了精神的爽快。
跑步的快乐从哪儿来,他并不清楚,兴许是多巴胺在作祟。樱花在欢迎世界各地的马拉松跑者,公园的草木鲜花也比以往更盛,春天早已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