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翎 图/网络
文章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01
前一阵我很喜欢的一个歌手出来上综艺节目,我看着看着就有点郁闷。
节目中放短片简短回忆他出道至今的经历,最后还是免不了加上了“苦情歌者”之类的字眼作为总结。
稀稀落落地看见有人因为这个短片感慨万分,也都是围绕着“忧郁”“沧桑”“歌曲很悲伤很有味道”之类的词。
大概是因为他是唱苦情歌出道的,所以才会如此吧。
我喜欢的这个歌手当年确实是一首苦情歌唱红大江南北,可是他也有许多其他风格的歌。快节奏的也有,R&B曲风的也有。而他本人也远非很多人说的那样“抑郁”,他是个很爱笑的人。
其实离他出道的那个年代已经过了很久了,他最近的专辑曲风也明显更轻柔了一些。但许多人并没有关注过他的动态,节目里又着重强调着“苦情”等字眼,大多数人也都说他就是这样的人。
于是他们相信了,甚至自己都不愿去查一下,对他的了解就那么停留在了最初的那个刻板的、标签化的印象里。
所以我想说——别轻易给人标签化,因为你了解的也只是别人的评价。
02
闺蜜小橙向我抱怨过一件事。
十一的时候有个隔壁班的同学刚好去了她的城市,因为以前也在活动里也见过几次面,大家就一起吃了顿饭,那个女生还带了男朋友来。
女生一见面就和她男朋友介绍道:“这是小橙,我校友,学霸,成绩特别好!”
小橙有点不自然地笑了笑,没接茬。
她高中的时候成绩确实很好,但是有点偏科,后来因为大学学的专业比较艰深的缘故,成绩更是比较一般了。所以女生这么强调,她多少有点尴尬。
吃饭中途大家聊起高中时候的趣事,那个女生又一次强调道:“反正我那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小橙)。”
“为什么啊?”男朋友也来了兴趣。
“因为成绩太好了,哪科都优秀,让人羡慕啊。”
女生跟小橙私下并不算熟,小橙怀疑这女生根本不知道她高中偏科的事情,不过人家好歹是在夸自己,她也不好反驳。
“那是挺厉害的,我一直觉得理科班数学好的女生都特别厉害。“男友钦佩地说。
“哦对了!她就是数学最好!是吧小橙。“ 女生兴奋地问。
这下小橙真的笑不出来了——因为小橙的数学恰恰是最差的,高中的时候一直在及格线徘徊,大学的时候甚至还挂过科。
“我记得大家那时都说她成绩特别好。“女生还在滔滔不绝地夸着,但是小橙已经听不下去了。
小橙和我说:她只会反反复复地说我“成绩好“。她根本一点都不了解我,还以为自己在真心实意地夸我。
其实不光是她,就连咱们班的同学现在见了面,也都只会说我当年成绩好。
难道我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就只有“成绩好”这三个字而已吗?我的热情友好呢?我的真诚善良呢?我这几年的变化呢?他们是真的看不见,还是根本不想了解?
难道因为大多数人给我定上了这样的标签,其他人就认定了这个标签是全面而正确的了?
03
三四年级的时候,我被分到一个新的班级,那时班上有个男生智力有些问题,大家都叫他“傻子”。他们都说他除了老师谁也不认识,而且还会发疯,发疯起来会打人。
大家都这样说这样评价着,我那时便信了他们的话,相信他就是个可怕的“傻子“,也和别人偷偷讨论过这件事。平时在班上根本不敢看他,每次放学的时候也都躲着他走。
直到期末考试的时候,班主任怕他呆在后排影响其他同学考试(他有点多动),就干脆让他坐到了讲台旁边。
出于好奇我还是偶尔朝他那边瞄了几眼。出乎我的意料,他十分安静地在答题。
除了写字的速度慢一点,我看不出他和常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班任有时凑过头去看一眼他写的答卷,他以为老师要打他,战战兢兢地躲开一段距离,像受了惊的小兽。
看起来他是个特别无害的人,我不由得对同学的评价产生了一点怀疑。
后来有次放学,他竟然在身后叫我,我没敢答应,他又喊了一声。
我回过头去,他对我傻傻地笑了笑,然后十分清晰地问了句:“你今天怎么没和xx一起走啊?“
他认得我,而且他竟然记得我每天都是和xx一起走的。
我说xx有事先走了,他说哦。
说话间我们到了分岔的路口,他还是傻傻地笑着,跟我说了声再见。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和别人讨论过他,也再没叫过他“傻子“,因为我意识到我之前轻易听信别人评价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的。
再后来我又发现,所谓的他“会发疯打人”也是其他人的夸张,他只是对着别人大吼而已。而他对人大吼的原因是那些人因为他的缺陷嘲笑他、欺负他。
我想众人对他的这种态度,他心里应该是有些明白的,也是有些委屈的,因为他毕竟不像众人说的那样,他是有些智障,但他是无害的,他不会伤人。
可跟小橙不一样,他甚至都不懂该怎么辩解这件事,也没法和其他人抱怨,所以他只能大吼。
而这一切和我当初听到的评价大相径庭。
我一直觉得人是不该被标签固定化的。每个人都是多面的、复杂的、难以定义的,过去的他们和现在的他们是不同的,别人口中的他们和实际中的他们更是不同的。
你对某个人的标签化恰恰说明了你对他的了解是片面的、不准确的,甚至是有伤害的。
如果你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与其轻信那些片面的评价,不如亲自去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