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公司需要有自己的账号体系”,这是上个月一位同事被面试官询问的问题,他回来之后告诉我说,他是如何如何回答的,问我回答的怎么样,我说还可以,至少没有答错,但距离“好”,还有一点距离。同事之间总是喜欢这么开玩笑打趣,回家后开始想如何回答“好”这个问题。
纯工具应用不需要注册登录,打开即用,方便快捷,比如计算器;第三方登录也降低了登录注册的门槛,那么,为什么十有八九的app还是要求用户注册登录呢?要知道,用户在登录注册环节的流失率大约占30%(网络数据,但确实很高)。拥有自己的账号体系,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想到的点和我的同事一样——为用户运营创造价值。用户在系统中创建了账号,那么运营就可以围绕它做很多用户运营事情,以账号ID为中心,收集用户习惯,个性化为用户进行合适的推荐,提高信息到达的准确率;对于需要付费的应用,那账号更是关键。
第二,从产品的角度看,以用户ID追踪用户行为并进行归纳形成用户画像更加容易,更方便研究用户的活跃的留存,用设备ID的话,用户换个手机就变成了“新用户”,而我们研究的是人的行为,而不是设备的行为。另外,如果是社交应用,ID就是用户名称,必须创建账号。
通常想到以上两点,再往深一点想想,我觉得应该还有更大的棋。
第三,打通多条产品线,形成公司范围内的“一账通”。我们为什么讨厌注册登录,其实注册的过程并没有那么繁琐,复杂的是记住这些账号密码。我们在玩王者荣耀的时候发现,你不需要重新注册账号,点击微信登录就可以了(这和第三方登录不一样,第三方登录还是有入口或者登录后需要填写信息的)。这就大大减少了用户负担,同时,这也能够让用户用一个账号就可以在腾讯旗下的各个产品中通行,把孤立的某一个产品变成了一个腾讯大平台,再想想,其实qq早就这么做了,比如qq空间、qq游戏等等。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所谓的小米生态圈,不就是用小米统一账号打造了各个生活维度的应用么。
第四,账号或许是触及其他应用的触手。第三方登录在方便用户登录的同时,也在悄悄的入侵其他应用,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微信、qq、微博第三方登录。第三方登录时,由应用a创建一个openID给应用b,openID倒是能带来些什么信息我没有仔细研究过,但很明显这就是一个主动被动的关系,应用b可能连上面的运营送达和用户追踪都没办法实现,更可怕的是,如果用户不使用应用a了,那么连应用b的账户也会丢失。所以我也渐渐可以理解,为什么用户在第三方登录后,还要填个手机号设个密码的重复行为了——这一点在我做交互设计师的时候经常吐槽。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