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野谷,一个不太知名的景区。我就为了一睹山顶那百余米长的蜂窝状环崖丹霞。一路前行,一路小巧的瀑布和自然的田园风光伴随,已让不谙农家事的我大长见识。而当到达山顶,眼前赤若朱砂状若蜂窝的独特景观更开阔了我的视野。
这个景区虽不大知名,服务还是不错的,入口处有指示,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游玩,左边一条线路景点较少,可直奔景区主题——蜂窝状丹霞奇观,游玩时间大约1小时;右边一条线路景点较多,到达终点(蜂窝状丹霞奇观)的游玩时间大约是3小时,我们一家子四人一狗当然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右边的路线。还好,一路上竹海悠悠,溪水潺潺,所经之处,莫不有一种小桥流水的怡然自得之感。
右边线路瀑布甚多,这一带的瀑布统称为“观音沟生态瀑布群”。这边的瀑布与 赤水 大瀑布完全不一样,有一种“小巧”的感觉。即都是清一色样式各异的小瀑布。这是景区第一条瀑布,名为“迎宾瀑”,前方竟有一只霸王龙作陪,嗯,这个迎接宾客的方式确实“霸气”。
这条瀑布名为“三人行”,看了下大致是因为瀑布被岩石阻碍分成了三段跌落的原因。瞬间觉得景区还挺会给瀑布起名儿嘛。
这么几天了,总算看到了彩虹。之前应该是光线角度不对, 赤水 大瀑布来回跑了好几次也没看到彩虹。所以我们一家子四人一狗还是小高兴了一把。
这条瀑布叫做“佛头瀑”。感觉有一些年代了,应该是很早的时候当地居民看瀑布旁边的岩石形状像一位坐着的大佛,才立了这个佛头。我个人挺喜欢这条瀑布的。
这个瀑布很狭窄,确实像是“一线天”,与其说是瀑布,不如说是跌水。红石野谷的每个瀑布形状都有很大差异,且都是天然形成的,这点很不容易,由于地质年代不同,瀑布区域的岩石不是火红的丹霞,但是由于瀑布或跌水的长期刻蚀,使得周围岩石的形态发生了很多不同的变化,让我们学到很多关于地貌形态的知识。
红石野谷的水流有好几个分支,有的在某个点交汇成一股流水,有的自顾自的流向另一个方向,所以流水周围的岩石在地貌上呈多种多样的变化。 比如 左下图,这种现象在地貌学上叫做波状纹理,可以清楚地看到岩石上有涓涓流水长期侵蚀雕刻而成的天然波纹。
右上图为景区最顶端的一个瀑布,名为“观音沟瀑布”,看到这个瀑布后,就已到了山顶,再走三公里的平路,就到丹霞奇观了。
没想到山顶是一派自然的田园风光。当地村民引流山顶的水源栽种了水稻。
还用竹筒制成简易灌溉工具,把水源引流到各种作物上。
村民们用竹子制作了各种简易的工艺品,我们买了右上图的竹杯,10元一个,现用它来泡茶,喝水,确实有一种独特的竹之清香。
在竹林下面发现好几只这种螃蟹,应该是从附近水源过来的,但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要在竹林周围转悠?
经过3公里田园风光后,终于来到了蜂窝状丹霞石刻景观长廊。在未亲眼见到前,总觉得网上的宣传图片是调高了饱和度,才显得那么赤红,红得像天边的火烧晚霞。真正见到后,才知道什么是灿若艳霞、赤若朱砂的绝美丹霞。我们在这里拍的图片全部未经过色彩处理,因为即使是原片,就能很好的表现这仿佛跳动如鲜红火焰般的百余米丹霞画廊。
不仅红若火焰,这片丹霞还是一个完整的大岩洞;
岩洞里还拥有许多形状非常奇特的岩石;
有各种波纹状的岩石;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岩洞长期受到滴水、流水、跌水等水流的多种侵蚀;
其中最独特的地貌,莫过于这种蜂窝形状的。此类丹霞地貌极其罕见;
这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特殊,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是多种自然界作用力的共同结果。首先要有滴水、流水、瀑布、跌水等的长期交替侵蚀,其次有风的帮助(风化作用),然后还有岩洞的保护作用等等一系列成因才能见到这样的景观。
这个岩洞形成于侏罗纪时期,经过漫长的时间至今保存完好;
所以虽然只有短短百余米,但是我们今天能看到这样独特的丹霞画廊实属不易和幸运。
更为绮丽的是,其周围竹海悠悠,树海延绵不绝,和丹霞岩洞一起,形成一幅碧血般的绝妙画卷。
站在岩洞里,仿佛漂浮在鲜红的时空长河中;
后记
短短的百余米蜂窝状环崖,承载了多少世代流水的刻蚀、大风的催化才让我得见它今天的容颜。这是一处难得的自然地质奇观,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和保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