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的印发,犹如温暖春风,为新时代民生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广大党员干部唯有永葆“念兹在兹”的初心、秉持“舍我其谁”的使命、践行“笃行不怠”的行动,方能在民生事业中交出优异答卷。
民生期盼“刻心间”,把民意摸准,把需求摸透。“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政策的温度,源于对群众期盼的敏锐洞察;服务举措的准度,根植于对基层实情的精准掌握。《意见》中涵盖的教育提质、医疗惠民、养老保障等政策,不仅是回应百姓呼声的行动纲领,更是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实践坐标。只有将群众的所思所想时刻镌刻于心,才能让民生工作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党员干部要以“事事挂怀于心”的使命感,走进工厂车间、社区院落,用真诚叩开群众心门,用脚步丈量民生厚度。无论是城市新市民对公共服务的渴望,还是乡村群众对基础设施升级的期待;无论是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迫切需求,还是孤寡老人对精神慰藉的向往,都需要以“换位思考”的自觉、“感同身受”的共情去倾听、去记录。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工作的“指南针”,在日常走访中收集意见,在互动交流中找准症结,让为民初心在倾听民意、汇集民智中愈发坚定。
民生重担“挑肩上”,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民生事业容不得花拳绣腿,需要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实干,将每一项惠民政策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从“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裕禄,到“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杨善洲;从“燃灯校长”张桂梅照亮山区女孩求学路,到“当代愚公”毛相林带领村民凿出致富天路……担当奉献始终是共产党员最鲜明的底色。党员干部要以“不推诿、不敷衍、不拖延”的决心,直面民生领域的“硬任务”“硬骨头”。面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体系优化、老旧小区改造等难点,既要敢于创新突破,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也要善于精准施策,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学难”“就医难”“出行难”等问题,建立动态管理台账,细化任务分工,强化跟踪问效,确保群众关切件件有着落、事事见成效。
民生福祉“抓手中”,把工作做优,把服务做精。“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民生工作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脸上的笑容、心中的认可和生活的改善中。从乡村振兴中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到城市更新中便民设施的不断完善;从“互联网 + 政务服务”的便捷高效,到文化惠民工程的丰富多彩,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都是民生福祉的生动写照。党员干部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民生工作落地见效。在谋划民生项目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吸纳群众建议,让“群众想的”和“政府干的”高度契合;在推进工作过程中,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深入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检验工作成果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金标准”。同时,要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民生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和便捷性,让民生工作既有速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