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月到五月,转眼已读完六本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被东叔圈粉的契机源于我的室友,先后抢了她两本书看……本来是为了打发时间……结果彻底迷上了东叔!
仍记得看完《恶意》的那天晚上洗澡时,像往常一样往头上打洗发精,在喷头下让水冲掉泡沫,再梳了几下头发。往身上打肥皂的时候发现肩上一团黑,随即明白这都是刚才梳掉的头发……从来没一次掉这么多(哇的一声哭出来)
珍爱头发,远离推理小说!
玩笑开到此,回到正题。最后一本是周二看完的,随后还有好多考试,虽然手头还有两本,但不敢再看,就此收手。不过看了六本也不少了,所以还是记录一下读完这六本书的感受吧。(顺便推荐一下)
NO.1《分身》
内容简介:我叫鞠子,18岁,住在北海道。几年前家中着火,母亲去世。父亲说是意外,我坚信另有隐情,种种迹象显示真相在东京。我前去调查,发现了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女孩。
我是双叶,20岁,住在东京。母亲禁止我抛头露面,我完全不当回事,参加了电视节目。不料母亲随后就在车祸中去世。一个北海道口音的男人拿着照片四处打听我的信息,照片上的女孩竟和我长得一模一样。
鞠子和双叶,两个从未谋面的人,终于迎来了相遇的那天。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还不知道东野圭吾这个作家的名字。读了之后,后悔没有早点知道!!
《分身》是东野医学三部曲之一,书中有一些与生物医学相关的概念,由于高中的时候是理科生,目前又是医学生,所以我对这些东西不陌生。直到读到后半部分发现这部作品在推理的基础上还存在着科幻色彩,而我最爱的就是科幻,所以更加喜欢。
写作手法采用的是两位主人公(鞠子和双叶)章节交替,看似有些杂乱,实则将两人的命运紧紧相扣。
后半段剧情发展得有点太快,导致差点分不清谁是谁。结局有点失落,可能是没想象中那么感人吧,但读了东叔的其他作品便了解到这是他的一贯作风。
推理,科幻,母爱三种主题穿插,摸清真相的过程中有着很多感动,值得一读。
NO.2《白夜行》
内容简介:1973年,大阪的一栋废弃建筑中发现一名遭利器刺死的男子。案件扑朔迷离,悬而未决。
此后20年间,案件滋生出的恶逐渐萌芽生长,绽放出恶之花。案件相关者的人生逐渐被越来越重的阴影笼罩……
《白夜行》可以说是东叔的巅峰之作,很多人也是看了这本书以后被东叔圈粉的。整部作品有一种魔力,驱使你读下去找到真相,得知真相时又令你感到阵阵寒意。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这句经典的台词是女主唯一的内心独白,结合小说情节,便不难理解黑夜和太阳的象征。
“到了结尾才发现,他根本不是在写案件,他写的是人,是人心底的东西。”——热评
男主和女主只有在结局的时候才正面一起出现过(不包括他们小时候的回忆)。整部作品全是暗线和伏笔,等你看完,你会感叹作者设局的精巧之处,以及东叔对于人性的精准刻画,他善于塑造人性,夸张但又不失真实。
我不赞成犯罪,但我同情罪犯。真的很心疼男主和女主。
NO.3《湖畔》
内容简介:为了孩子的入学考试,四个家庭来到湖边别墅进行考前集训。
丈夫的情人尾随而至,却在深夜遇害。
妻子坦白:“是我杀的。”
丈夫打算报警处理,但邻居们竭力帮助妻子隐瞒罪行。
在众人的劝说下丈夫终于加入了毁尸灭迹的行列, 然而冷静下来他才意识到这一切非常不合情理。
当真相被揭开之时,他却已无法挣脱……
这本书是东野唯一一部以家庭亲情与子女教育为背景的作品,是对日本当代社会与家庭最严厉的拷问。
读到最后发现东叔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这本书也被改编成《湖畔杀人事件》电影,电影上映也在日本引起了轰动。个人感觉小说写得画面感不是很强,建议看一下电影。
NO.4《放学后》
内容简介:在这所清华女中,有人喜欢我,有人恨我。
星期六早晨,车站月台上,有人突然从旁撞来,我险些跌落铁轨;
星期一放学后,我游完泳进入淋浴间冲洗,差点中机关触电身亡;
星期二放学后,一盆天竺葵从教学楼三层坠落,直直砸向我头顶;
星期四放学后,一位老师被毒死在我常用的更衣室,他是替我而死?
悚然之间才明白,我似已无路可逃……
东野成名作,所以毫不犹豫地就买了。书中最精彩之处在于密室杀人的设计!
写作手法上,伏笔很明显,所以也猜到了谁是凶手。但推理能力有限,实在是想不通那个密室杀人的手法。总之很有挑战性,犯罪动机和结局也很悲剧,强推!
NO.5《恶意》
内容简介:畅销书作家在出国的前一晚于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对罪行供认不讳、但求速死,却对作案动机语焉不详。
他当真是罪犯?他究竟为何杀人?
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警官面对案情、手法均平淡无奇的事实,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般无边的寒意……
作为一部手记体杰作,《恶意》多年来在票选中始终名列前茅,同时被评论界和众多读者视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环环相扣的侦破进展百转千回,将手记体叙事的无限可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复杂人性抽丝剥茧的深刻描画,令人眼花缭乱、哑口无言。 ——摘自豆瓣
《恶意》可以说是这六部中我第二喜欢的作品,小说前几章就揭开了凶手的真面目,然而这部作品重在揭露凶手的杀人动机。写作手法可以说是十分新颖,以手记的形式展开叙述,一层层地拨云见日。得知真相后背后仍然少不了寒意。
“本书可以改名为《东野圭吾:论如此优秀的推理小说是如何写成的》”——热评
无论是从情节构造还是写作手法上看,《恶意》无疑是推理小说中的佼佼者。
NO.6《幻夜》
内容简介:地震之后,宛如人间炼狱的断壁残垣中,水原雅也借机杀了舅舅,却被一神秘女子当场目击,她答应为水原终生保守秘密。
他们相偕前往东京,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从此再无一丝太阳的无边幻夜:凡是接近过她的人,都遭逢厄运;凡是触碰过她过去的人,都不知所踪……
她,到底是谁?
《幻夜》被称为《白夜行》姊妹篇,可能是《白夜行》写得太好了,个人觉得《幻夜》没有《白夜行》精彩。之所以称为姊妹篇,是因为两部作品的女主太相像了,都是东野精心刻画的“魔女”形象。
整部作品充满悲剧色彩,就如同书名一样,一切都是虚幻的幸福。
除了人性的刻画,东野的作品也反映了很多社会现象
像《白夜行》《幻夜》都是以日本泡沫经济为背景。《幻夜》以阪神大地震为开端,还巧妙地利用了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
《白夜行》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时间跨度从1973年到1992年,长达十九年之久。东叔基本按照时间从过去到现在的顺序来讲述故事。在每个章节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故事的时代背景,但却通过那个时代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或者时代特有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故事所发生的时间。
《湖畔》反映的是日本家庭和教育的现象,与其说是反映,其实更多还是讽刺。个人感觉中国的教育也存在很多类似的问题。
《恶意》反映的则是校园欺凌现象。
纵观这六部小说,其实都是悲剧,结局都挺压抑的。有朋友跟我说她看完《白夜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走出来,晚上不敢去上厕所……
不过我看书的经历还是蛮奇葩的:《分身》是在全班去公园野餐时看完的 《白夜行》和《放学后》分别是在清明和五一放假前一天晚上看完,紧接着第二天都出去浪。读《恶意》的经历更是充满罪恶感,无机化学期末考试前两天的晚上看完,明明想认真复习,却禁不住诱惑捧着推理小说停不下来了。好在考试成绩还蛮高的,不然罪恶感更深……
日本作家的书情节太重,需要投入进去看。可越是投入陷得越深,便越是压抑。
两个月内连续读了这么多悲剧,读的经历还这么奇葩,并不是说我没有投入看,也许真的是我内心的阳光胜过黑暗。现实生活和书中世界我能够随时切换也是一个重要优势。
总而言之,心情不好的时候,或者是悲观主义者,最好还是别读!
一入东野深似海,从此单纯是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