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两岁半孩子的妈妈,我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还能教她些什么?
孩子像一块海绵,吸收新知识的能力非常强。她每个月、每一周都在进步、在长大。
那我怎样保持能有新鲜的东西去提供给她探索呢?
现在市面上的早期教育材料、培训机构也很多。随便数数就可以数出一堆——乐高、舞蹈、音乐、美术、英语、体能、口才等等。
如果报三、四种课,对孩子来说,生活变得很忙碌,对家长来说,经济压力也不小。
而且在我看来,这些课虽然肯定都对孩子有帮助,但涵盖的内容还不是很全面。而且只要家长有精力、有时间,就可以给到孩子不错的知识营养。
我用的方法就是,把世界上的各种事和物拆解成适合低龄孩子理解的内容,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输送,比如,游戏、故事、卡通、玩具、阐述等。
这里面包含几个主要部分:
能够拆解什么?
如何拆解?
让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能够拆解什么?
基本上世界和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被拆解。
原则上是“世界”,但落实到操作上,其实就是妈妈、爸爸理解中的世界。所以,我总是认为,家长就像一片水域,孩子这艘小船最开始能航行到哪些领域,能航行多大的距离,是由家长本身决定的。外部的老师的教育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去扩展——要么是补充家长覆盖不到的部分,要么是对家长已经引导到了的部分进一步细化教育。
如果能接受这个概念,家长就不愁没有教育孩子的主题了。可以放开思路,从自己生活、工作、见闻、教育背景、对社会的理解各个方面去找。我这里给大家举几个例子:自然、科学、道德、法律、常识、体育运动。
孩子一步一步成长,最后的总体目标是成为身心健康、有能力、有道德的成人。所以我认为,以成人大环境中的各方面知识去熏陶、去教育,是一种大道至简的办法。
那如何拆解呢?
手上的原材料有了,但面对小小的低龄儿童,怎么让他们能够明白呢?
这就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消除语言障碍
有些人可能觉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已经准备好了这么多知识了,但是宝宝只有这么点大,话还说不明白,能听得懂吗?
这就要涉及到和孩子说话时的技巧了。特别是要把每个可能阻碍孩子理解的词语打碎,变成和他们的已知范围贴近的表达方式。比如,要介绍“博物馆内有很多历史文物馆藏”,可以说“博物馆就是一个大房子,里面不住人,专门放一些物品。这些物品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人用过的。现在摆出来给我们欣赏、学习。”
当然,每个孩子的既有知识面不同,需要特殊“翻译”的部分也不同。如果觉得难以判断,可以多听听孩子问的“这是什么?”和“为什么呢?”好奇好学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会指引家长去把“翻译”做到位的。
二、巧用孩子喜爱的形式
对于低龄孩子来说,寓教于乐几乎是唯一能够实行的教育方式——没有孩子会去啃大部头或埋首实验室的。
把知识包装在各种各样的有趣活动中,才是让他们潜移默化接受知识,养成好学习惯的方法。
而一谈到“有趣”,孩子们才是这方面的专家了。
我们如果穷于思考怎样才能找到孩子感兴趣的形式,不如就顺着这些“小专家”的思路来走:
喜欢玩水,那就让他感受水,甚至感受冰、感受大河大海,观察水波、水蒸气,了解地球的大气水循环过程,了解雪花的形状,等等。
总之就是从孩子粗略的兴趣点出发,尽自己对世界万物的理解,去广泛地拓展。
既然孩子要玩,就玩大点,哈哈哈!
可以做温水和凉水的实验;在水里滴食用色素;用烧杯模拟海洋水的蒸发凝结以及滴雨过程;可以让孩子画湖水、画大海;把不同量的水放进一组玻璃杯,敲击听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等等。
这里只是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具体实行起来,每个家庭都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点以及自己的知识面来创造拓展。相信大家都能享受一个高质量的、快乐的早教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