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过日子,讲究衣、食、住、行。然而在当今信息化网络时代,人们早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生活上的这些基本需求。那么,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没错,那就是“机”。这其中尤以智能手机为典型代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无论是内向、外向,小孩、大人,大城、小市,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能看见手机的存在。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突破13亿,手机用户普及率达95.5部/百人。未来,以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为代表的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还将继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手机,这个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这个每天陪伴我们16个小时的手机,正成为人们一个新的“感官”,不管主动使用还是被动被其召唤,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个小玩意儿来感知世界和被世界感知。
手机的发明,最初是为了方便人们之间的联系,打电话、发短信也是其最基本的功能。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手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渐渐地,手机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分不开了。清晨,我们被手机闹钟叫醒。每天早上起床后习惯性地打开朋友圈“批阅奏折”,新鲜资讯,一手掌握;每天晚上上床前一定要看一遍公众号推送,听听广播,喝点鸡汤。工作、学习中有时候也会忙里偷闲,掏出手机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碎片化阅读时代,随时随地的手机阅读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我们日常的充电学习。
时常在想,古时候的人没有这些科技设备,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这也让我联想起前段时间网上红极一时的“乾隆朋友圈”。
回想起自己在中学时期有一段时间曾被叫做古代人,但是很遗憾,现在的我也被卷入了这场新时代的“科技革命”中,成了低头族大军中的一员。
不禁要问,为什么玩手机会让人上瘾,手机的魅力究竟何在?
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孤单被别人看到,于是以此来填充时间,利用闲暇时间找点乐子。比如,边看春节晚会,边刷微博吐槽,顺便参与全民抢红包,不在乎能抢到多少,主要也就图个乐。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手机都只是起到了一个打发时间的作用。试想,当你在写文章、做PPT、赶在deadline之前完成任务时哪还有心思玩手机?
我们玩手机,玩的是系统体验,玩的是各类层出不穷的APP。先来看一下有哪些好玩的APP。
资讯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搜狐新闻、凤凰新闻、新浪新闻、今日头条、ZAKER、豆瓣电影、时光网等
阅读类:简书、一个、知乎、豆瓣等
影音类:优酷视频、腾讯视频、凤凰视频、爱奇艺视频、秒拍、美拍、网易公开课、喜马拉雅、荔枝FM、蜻蜓FM、心理FM、得到、酷狗音乐、QQ音乐、网易云音乐、VST、电视家、唱吧等
网购类:淘宝、天猫、京东、当当、苏宁、国美、一号店、亚马逊等
团购类:糯米、美团、大众点评、淘票票、微票儿等
社交类:微博、微信、QQ、贴吧等
学习办公类:有道词典、有道云笔记、有道翻译官、印象笔记、扫描全能王、office、百词斩、扇贝等
生活服务类:掌上营业厅、掌上银行、支付宝、墨迹天气、我查查、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
系统类:安兔兔、鲁大师、Re文件管理器、LBE、手机管家、浏览器、输入法等
工具类:万能钥匙、天天P图、美图秀秀、微云、百度云、360云盘、icloud等
游戏类:略
人们为何热衷于玩手机?
根据人的心理需求,结合上述热门手机APP,对照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细究起来,可以从其中的第二至第五层次(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来解释这一现象。
安全上的需要
What?手机让我们更有安全感?
当你迷路时,不用担心,有手机导航;没带钱包时,不要紧张,有手机支付;什么?最近流行的某个梗竟然不知道?没关系,打开手机搜一下。有事没事还能和siri聊聊天,有没有觉得心里踏实多了?
但是,当手机电量不足时,立马就慌了神,一副惶惶不安的样子。
如今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而人与机之间却变得越来越亲密了,有了手机仿佛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身边的人没能给你带来安全感,小小的手机却做到了。这般本末倒置,能否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
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世界那么大,你想去看看?去哪儿吃?去哪儿玩?看什么电影?买什么宝贝?...问手机啊。时不时弹出的资讯消息,她这是想告诉你,她最贴心,她最懂你。
当手机提示音频繁响起,你是否能忍得住不去触碰?没准儿是期盼已久的社交平台有了最新动态,或是关注的明星大V终于更新,或是精美的快递包裹总算到了,或是意味着更多未知的新鲜事物、精彩的内容、有价值的信息等待着你去发掘...
你还可以通过QQ群、讨论组或者微信群找到组织,表达情感。跨越空间的距离,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交流探讨。
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依赖。若是有一天,生活中真的没有了手机,反而会觉得少了些什么,吃不下,睡不着,很难受,很难适应,精神无处寄托。原来,没有手机的生活是不完整的。就这样,手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虚拟空间。它创造了一个乌托邦世界,渐渐成了很多人的心灵栖息地。
尊重的需要
因为一些事情没能第一时间在手机上回复,就说明你不在乎我,不尊重我。完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
朋友聚餐、同学聚会,一群人坐在那儿,都在低着头玩手机。一位难求的图书馆里,很多人占着座位、戴着耳机、哼着小曲、玩着手机...
这些现象很普遍。
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社交场合,低头玩手机意味着你对身边的人不够尊重。但当你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你却可能会在那儿赢得“尊重”,比如你是群主、帮主、吧主、管理员。那么,他们为什么不珍惜眼前人呢?能量需要倾注,心灵需要安放。对不起,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某些情况下,手机确实比身边的人更有吸引力、更值得留恋。在那里,他们可以短暂逃避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压力,享受哪怕是片刻的存在感、荣耀感。
当然,不排除有些时候实在是太尴尬了,真心无话可说。
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们还常常能在玩手机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渴望已久的归属感,比如得到别人的点赞、评论、转发、分享、打赏,这些也都会激励着你继续努力。
此外,手机方便随身携带,兼具电视、电脑等传统设备的功能,并且越来越强大。一机在手,畅享生活。这些也都是手机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
手机之所以迅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是因为它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人多样化交流的愿望。有了手机,不需要总有一个人陪伴在身边,但在需要的时候却可以随时与他人通话或通信,且无须直接面对对方。现代人都有一种脱离组织和社会的约束、享受孤独的愿望,但同时又希望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与伙伴在一起。手机正好满足了这两种需要。手机的普及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现代人这种“既需要同伴又追求孤独”的自相矛盾的心理。
总之,作为一个工具,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使用手机很正常。但若以此为借口,沉溺于玩手机、手机时刻不离手,我想,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闲得蛋疼”。诚然,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应是好事。适当玩玩手机,释放压力、调节心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千万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而堕落,沦为手机的奴隶。少年,做点正经事吧,忙并快乐着,有时候也挺好的。
最后,推荐一部短片:《低头人生》。这部动画获得了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年度一等奖,值得一看。
咦?我手机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