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还记得某天晨读分享中,介绍基思·法拉奇《别独自用餐》一书时提到我们该如何打造自己的高质量社交圈吗?
01.关注自己的社交资产;
02.和牛人做朋友;
03.如何管理人脉;
因为社交圈决定了我们的高度,85%的成功都是来自于人脉。
二、你还记得某天晨读分享中,介绍西蒙·兰卡斯特《感召力》一书时提到我们该如何在沟通时提升我们语言的感召力吗?
01.攻克本能脑;
02.赢得情感脑;
03.拿下逻辑脑;
因为这三个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让我们的语言有理有情,无往不胜。
三、你还记得某天晨读分享中,介绍麦克斯韦尔博士《共赢》一书时提到如何实现共赢,获得他人无条件地支持吗?
01.拆掉心墙;
02.搭建心桥;
03.主动过桥;
因为我们只有自己先放下防备,真心地付出帮助他人,才更有可能收获他人的帮助和真心,实现共赢。
……
我们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被提醒,有效社交有多么重要。但道理我们很多都懂了,费劲心力地去做、甚至于讨好,是不是好像也没见到自己的人脉有多大的改善?
然而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一出现就能吸引很多人的注意,周围人都乐意和他们交谈,有一点小困难无数双手都会伸过来,好像这些人放个屁都是香的。
没错,就是这么让人无可奈何。
让人羡慕的、有优质朋友圈的人,与其说他们自带主角光环,你觉不觉得“有黏性”三个字更适合他们?因为只要你一接触他们,就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被他们的话逗笑、被他们的言行感染、连聊天的话题都一直跟着他们走。
可反观自己,以前有时就不自觉地带了“弹性”属性,有几次和朋友吃饭聊天,说着说着,朋友的脸色就阴沉了下来。我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哪句话得罪了她。现在细细回想,绝对是自己的玩笑话不合时宜。
记得一次是五年前,大致是朋友那时在减肥,和我说要控制体重、合理饮食。一天我们一行六七个人在一个披萨店里聚餐,点了披萨、炸鸡、牛排等等各种高热量食物。朋友那天估计心情好,就各种吃炸鸡,我本意开玩笑说:“你不是减肥嘛,还吃炸鸡?!”朋友没回应,结果我在她再次夹炸鸡时候脑残地又说了一次,朋友当场就翻脸了“我吃怎么了!”搞的场面陷入尴尬。。。
如果你是我的那位朋友,是不是也会立刻被我弹得跳走呢?
所以你要想拥有一个好的社交圈,也必须从自己做起,没有人会毫无理由地跑来和你做朋友。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转化为“黏性”,让自己有机会可以从被选择变成可以主动选择谁来做朋友。否则你跑去和牛人做朋友,牛人也得愿意啊!
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黏性呢?
答案是…喝“胶水”!
你们一定以为我疯了,哈哈,其实并没有。此胶水非彼胶水啊,共三瓶!
胶水一. 提前预设听众档案
在你和他人交流之前,可以迅速地想三个问题:他是谁?在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在心里构想该如何与对方做适宜地问候、交谈,语言要简单、精炼。因为你能抓住对方的,往往就是开头的前30秒。
千万记住一点,说的话要走心,说之前要考虑会不会影响对方。就像我上面举的例子,自己无心之谈却伤害到朋友的自尊心,是万万不可取的。
胶水二.行大于言
人与人交涉过程中,你要知道外在形象、肢体语言占了印象分的93%,剩下7%才是语言。所以我们要训练好自己平时的行为举止,如果不放心,简单点可以对着镜子练习:笑、点头等等。
但最好的方法其实是录视频。因为你可以通过视频一遍遍的回放,来观察自己哪些方面做的不足或者不得体,从而进行提升。
而剩下的7%就是点睛之笔了,平时没事的时候看看段子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尴尬时用一个幽默的小段子化解,会更让人觉得你为人有趣,和善。
胶水三.回应时鱼与熊掌要兼顾
有些事本来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总要做些取舍。但聊天时却要全部顾及好,你想要熊掌,可对方却一直和你聊鱼。
这个时候你接话了,是顺着对方聊鱼,还是直接说熊掌?如果你直接说熊掌,对方会觉得你根本没有听Ta讲话,没被重视,要知道懂得倾听很重要。
最聪明的方法是,模糊地回应着和鱼有关系的言语,然后提出熊掌。让对方感到“哦,熊掌啊!”成功把大家的话题转向你感兴趣的方向,把握住聊天的主动权。
三瓶胶水介绍完了,有没有觉得黏性十足啊?我始终相信真心会换来真心,只有做好自己该做的,才能得到对应想要的。如果始终坚持、努力尝试、做人做事从利他角度出发,为什么那么有黏性的人不能是你呢?
参考书目:《如何实现有效社交》[美] 凯伦·伯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