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易”的三义

听书摘录:(有书)

《易经》以“易”命名,“易”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曾仕强教授认为,“易”有三义:

第一个是简易。

第二个是变易。

第三个是不易。

什么叫“简易”?以筷子为例。我们天天都用筷子,但却未必知道筷子中蕴含着的《易经》道理。

筷子,必须成双入对,两根筷子正代表了一阴一阳,合起来就是太极。想想我们用筷子,往往是一根不动一根动,看准目标后,两根筷子两相配合,不动的那根是支点,动的那根来发力,轻轻一夹,美味佳肴就到手了,这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

很多初学筷子的老外用不好筷子,要么两根筷子都动,要么两根都不动,就是因为不懂得一动一静、一阴一阳的道理,最后自然也与美味无缘了。

筷子简单明了,方便携带,也没有如西方刀叉文化一般的繁琐规矩。我们用筷子吃东西,夹得起来就夹,夹不起来就用筷子叉,这两招都不奏效,那就把盘子端起来,往自己的碗里拨一点。这样的三部曲,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简易”,就是不要把问题搞得太复杂。

“简易”的道理在古代应用的非常广,比如古人用的笔——毛笔,结构简单,功能却幻化无穷。毛笔只需一只,用起来可粗可细、可书可画、变化无穷。

“变易”和“不易”是相对而言的。“变易”就是瞬息万变。“不易”就是永远不变。世界上有变就有不变,它们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也有变,但变只是现象,变的背后一定有个不变,那就是自然规律。

而我们在生活里怎么应对这种变与不变呢?曾仕强先生认为,唯有站在不变的立场上来变,才不会乱变。

关于变,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些误区:

第一,我们会觉得世事无常,无力把握。但是《易经》告诉我们,变只是现象而已,变的背后一定有不变的东西。宇宙再怎么变,它还是宇宙。我们在想到变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不变,想到不变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变,这才叫作“一阴一阳谓之道”。变与不变两者是合在一起的,是分不开的。

第二,我们总是更加重视“变”,轻视“不变”。身处“变”之中,我们不禁疑惑,“不变”真的一无是处吗?《易经》告诉我们,不是的!家是不应该常变的,否则你会不安定;规则是不应该常变的,否则这个社会会乱了套;世道是不应该常变的,否则就没有人为我们个体的努力保驾护航了。所以,当我们在变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变化背后那个不变的原则,这个原则或者是自然规律,或者是社会准则。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只能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可以“拥抱变化”,但这个价值观应该有一个前提,在合适的尺度里去拥抱积极的变化。

第三,我们倾向于用“善恶分明”、“好坏对立”的绝对视角来看问题。小孩看电视,最喜欢问大人一个问题,这是好人还是坏人?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太极,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可变阴、阴可变阳。所以我们要明白,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当下的困难应对地好,就可能变成成功的机会。某一个犯人改造的好,就可能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要学着用变化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思考人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易经》,也称《周易》,但都离不开一个易字,那么这个”易”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易经》看起来如此神秘复杂,为什么...
    秋谷高兔阅读 4,162评论 1 0
  • 易有三义,第一个就是简易,第二个叫变易,第三个不易。不变的是原则,关键的是现象,人们常说世事无常,人类最高的智慧就...
    何以笙歌阅读 4,750评论 1 1
  • 筷子,以前叫“箸”,为什么会叫筷子呢?这个称谓起自明代,明人陆容所著《菽园杂记》一书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
    梧叶灬明月阅读 4,574评论 0 1
  • 推荐指数: 6.0 书籍主旨关键词:特权、焦点、注意力、语言联想、情景联想 观点: 1.统计学现在叫数据分析,社会...
    Jenaral阅读 11,007评论 0 5
  • 城空了,有树长出来 我的城死了 铸起它的人,杀死它的人 不愿因为这件事而骄傲 一座城的终结 永远因为终结这件事而显...
    于十六阅读 7,878评论 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