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带你解读《正面管教》,让你轻松带出聪明配合的孩子

周末去邻居家玩的时候,看见邻居家那不过几个月大的孩子,抓到一个细长的玩具鼓锤。邻居怕孩子拿玩具进嘴里咬的时候,万一磕碰到,等下伤了嘴巴。


果断,要从他手里拿走玩具,可是小家伙立马使出全身劲,整个小拳头握得紧紧的,随即面部狰狞,头上血管也因用力而显得突起。这场景可吓坏了我,不过近十个月罢了,脾气就这般。


然而,邻居并没有责怪、打骂孩子,而是拿起另外一个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当孩子撒开手去抓新玩具的时候,鼓锤立马被邻居收起放在身后,还得避免再次被他发现。


哦,邻居的做法实在高明,看来也是熟悉了孩子的套路,然后想出来的好办法。我突然想起,我朋友的孩子也是很聪明调皮,听说上次因为一直拿玩具起来扔,被朋友警告几次无果之后。朋友说:我气坏了,怎么说他都不听,然后就被我狠狠地打了好几次手掌。


听得我胆战心惊,想想不过一岁的孩子罢了,却因为这样的事情而要挨打。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扔玩具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他只是觉得我可以做到这样,而觉得很好玩罢了。这是他的运动能力在发展的过程,是很常见的。


我都可以预见未来他的教育方式里都不会离开打骂。


我们都知道孩子不能溺爱,需要管教。可是管教的方式有几种,你知道吗?正确、长期有效的管教是怎样的呢?


美国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写的《正面管教》一书,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


严厉

(过度控制)

·有规矩但没有自由

·没有选择

·“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

娇纵

(没有限制)

·有自由但没有规矩

·无限制的选择

·“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正面管教

(有权威的;和善与坚定并行)

·有规矩也有自由

·有限制的选择

·“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


选择不同方法的父母或老师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严厉型——“这些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是你违反规则会得到的惩罚。”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

娇纵型——“我们没有规则。我相信我们会爱对方。并且会幸福,我相信你以后会选择自己的规则”

正面管教型——“我们一起来制订对双方有利的规则。我们还要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需独自作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其与其他两种方式间的区别在于:过度控制,带来的后果是,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而正面管教不以任何责难、羞辱或痛苦作为激励手段。对比娇纵来说,不论对大人、小孩都是一种羞辱,并会造成一种不健康的相互依赖,而不是依靠自己和相互合作。


其要达到的长期效果是:孩子们更愿意遵从他们自己参与制订的规则。当孩子们学着做一名对家庭、班级和社会有贡献的成员时,他们就会成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决策者。

 

想到这里,我回顾了一下我的童年经历,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喉咙不舒服,然后我一直咳咳咳,咳了很久,还是觉得不舒服。然后我的父亲就冲我吼了一句,已经忘记他吼的是什么了。但是那一吼把我吓坏了,我躲到外面去,心里又恐惧又无助,喉咙还是让我忍不住地要咳,但还是尽量控制音量小点。


我的父亲是一个比较有权威性的人,有一种“我是父亲,你们就得听我的”的魄力,说了不听,就会打。应该是从小就惧怕,所以小的时候我是一个很乖巧的孩子。可是也在这种氛围下,我成长成了一个很注重他人评价,很在意别人,没有自主想法,不敢承担责任,没有自信,讨好型的人。


家庭教育有可能会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所以我觉得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应该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不断学习。学着去理解孩子,然后更好地跟孩子做朋友,在这短暂的半生中,好好陪伴他们长大。教育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责任。


为了不娇纵孩子,所以我们严厉,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事的后果,所以我们惩罚,一切看起来好像是那么的理所当然。而且惩罚在当下立即有效,可是长期效果是什么呢?

1、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

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显然,我是最后一种。虽然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但是我变成了那个一直需要外在肯定,从而才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以及价值的人。从我以及身边人的例子来看,的确是这样。

 

那不能娇纵也不能严厉,究竟得怎样做呢?正面管教的标准是什么呢?怎样确定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对的呢?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

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等)


和善,意味着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

1、娇惯孩子、不让孩子有任何失望不是尊重孩子,他剥夺了孩子培养“抗挫折力”的机会。

2、惩罚,是对人极大的不尊重。

3、不允许孩子对你不尊重,这是尊重自己。


举个栗子,孩子跟你顶嘴。“和善而坚定”的一种处理方式是你走开,到另一间屋里去。等冷静以后,再回来跟孩子谈:宝贝,很抱歉你生这么大的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时,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会。我爱你,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觉得你能够做到尊重我时,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的怒气的其他方法。然后,我们把精力集中在找出对你我都尊重的解决方法上。”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等到冷静过后再来解决问题。人在生气的时候,接通的是“原始脑”——其选择只有“战”(争夺权力)或者逃(后撤,并且无法沟通)。我们不可能用“原始脑”作出理性的思考。只有冷静下来,理性大脑来思考时再解决问题才有意义。


坚定并不意味着惩罚、说教或者其他形式的控制。

拿我们对孩子做出限制为例,在制订和实施限制时让孩子参与进来。

比如制订孩子看电视、晚上外出玩耍或做作业的限制,让孩子参与讨论。在设立制定限制的过程中,孩子理解了设立限制的必要性以及自己在其中的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参与限制的设立,他们会更乐意遵从限制。长期以往也培养了孩子自律、责任心等品格。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对孩子进行说教,并对孩子提要求。孩子们经常以抑制或反叛作为回应。以下一些“和善而坚守”的常用语,有助于避免我们使用不尊重孩子的话语,并增进孩子们的合作:


1、等一下就轮到你啦。

2、我知道你能换一种尊重人的说法。

3、我很在乎你,会等到我们能相互尊重时再继续谈。

4、我知道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

5、要做,不要说。(例如,平静地默默握住孩子的手,向孩子演示该怎么做。)

6、我们待会儿再说这件事,现在应该上车了。

7、(当孩子在商店发脾气时)我们现在要离开商店,待会儿(或明天)再来。


育儿更是育已,我从《正面管教》一书看到了自己童年的经历,也看到了自己的心结。我明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我们不断探索,不断修行。为自己和孩子带来更好的生活。


本文内容摘自《正面管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