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时常感到疲倦和迷茫?前有理想,后有光阴,身怀野心,背负重荷,重重囫囵,将你围困其中。你在情感和现实中草木皆兵,你惊觉自己在庸碌重复的生活中,变成赭色的枯叶,上不得天,入不得地,悬浮于半空,仓皇凌乱,没有光泽。
成年人的心照不宣看似克制隐忍,而心理学者大都建议释放本我,人类潜意识里的共同需求:获得连接,绝对关注。亲密关系,是人最重要的关系。健康的亲密关系,会让你感到深层的幸福;破损的亲密关系,必会带给你深层的恐惧。友情如此,爱情如此,亲情如此,婚姻亦如此。
在初期的探寻和熟悉后,在每段高度同频的关系里都相对安全而稳定,我们自信对彼此非常了解。促膝长谈渐渐变成了对日常琐事的商量,好像没事发生就无甚可说,就像一份干了十几年的工作一般,就算是曾经热爱的,最后也成了例行公事,人的本质谁都没变,个中的相处之道各有奥秘。我很喜欢一位英国街头摄影家的作品,他总是善于用新角度去发掘那些再熟悉不过的风景,艺术尚且念旧,人类的情感旧了就扔旧了就补,一个显得薄情一个端着怜悯,都无法持久,不妨换一种方式让旧物焕发新的生机,譬如破了一只的漂亮雨靴,剩下的那只你要如何处理呢?我来清洗干净装上泥土种上多肉,开花的时候它就是最搭配最别致的花盆了,只可惜,多数的人,都忘了最初的爱不释手,轻易就扔了垃圾桶。
一
选择性失聪和失明
陪小姐妹面对她摇摇欲坠的婚姻,看似不至于的由头,结果看起来似乎没得商量,我起初劝她沟通,如今劝她面对。她难以置信,才几年光景,两个人就这样从“有趣”变成了“无聊”,甚至相看生厌。我开口两边相劝,却察觉两人各在不同频道,痛点全然相左。我沉默半晌,想起我生命中,也曾失去亲密无间到最后走向陌路的故人,说不得谁的是非对错,大抵因为大家都只看到听到自己以为的,而成了对方表达需求面前的“聋子”和“瞎子”。
我们都太容易站在自己的视角里,变成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部分的“聋子”,也变成了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部分的“瞎子”。生活在自己的评判,假设和对对方的提前预设里,怎么可能看到那些我们看不到的部分呢?这些评判,假设和预设被我们奉为真理,就像我们看一个人的滤镜一般,任何对方的话语和行为,都通过这个滤镜被处理过,只留下了符合我们的评判,假设和预设的部分。
人类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所言,there’s always more to see than one sees。当我们觉得一个男人冷漠无情时,我们看不到他在现实面前的精疲力竭;当我们认为一个女人无理取闹的时候,我们就不知道她在承受痛苦中寻求帮助和救赎。我曾在采写论文中写道关于底层小人物生活现状的课题,这世上没有真正客观的评判标准,总有比我们此刻能看到的更多的部分存在。而我们要做的,真正睁开眼,打开心听到别人到底在说什么,看到别人到底想要做什么。
二
概念化自我和标签化别人
让关系变得越来越“无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僵化的自我概念和一成不变对他人的认识。
比如我母亲现在仍觉得我无法照顾自己,即使我从小寄宿离家18年,且一直生活的还算独立睿智,健康自在。但母亲仍然诚恳的觉得我是比较笨拙的。这标签贴的我许多朋友怕是要掩面失笑了。我们对自己也有可怕的僵化认识,心理学描述叫“概念化自我”:哪怕是不同情境下,还是对自己持有“我就是这样的人”的看法。比如明明自己常常受到青睐和认可,拿下别人无法企及的战略合作,却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适合做市场领袖”的人等等。
对自我认知的不全面,让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多样性,多元性,流动性和创造性,也因此给自己设置了栅栏,无法更灵活自主地生活。在亲密关系的相处中,也对别人形成了一些固定认识,很多时候这些认识都只是事情的一小部分,甚至这一小部分也是错误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它们,也没有看到与这些僵化认识不符的例外。
曾经有个朋友总跟我说他的母亲很唠叨很“控制”,可是她真的只有“控制”吗?作为这世上最无法割舍的爱,母亲给予无条件的关爱和陪伴,支持我们梦想和做自己的时候,她甚至还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性,并且无比包容的时候。当你手拿“控制”这个标签不放,大概她的一句简单的关心和问候,都会被解读成侵犯隐私的“控制”和打扰吧!
我们就像戴了眼罩的驴子,看不到眼罩以外的世界。而眼罩之内的天空太狭隘了,我们的关系,也就丧失了它本来丰富多样的可能性。当我们带着滤镜和标签看别人,就不可避免地遇到艰难的对话。在各自的子文化中,对于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偏好,偏见,价值观,价值判断。很多时候我们会把一些看法跟自我认同等同起来:你否定了我的看法,就是在质疑我这个人本身。对话在这个时候,就会陷入彼此攻击,防卫,两个人都在捍卫自己观点,无法听到对方在讲什么的僵局之中。当我们想要去评判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是很难从对方那里听到他真正想说的部分的,因为有一个人评判,就意味着另一个很可能感觉到受威胁,从而需要防卫自己,遗忘了沟通和探讨的初心。
三
亲密关系与伪亲密关系
稳定的感情,缓慢但坚定的处于共同成长的状态,而不稳定的感情,往往没有赢家。原有的良好连接逐渐消耗,即使一方因为付出和迁就而痛心,开始质疑真心的价值,甚至陷入下一个爱无能者的恶性循环,另一方很难投入真诚和精力,也未见的乐在其中,暧昧,看似灵活地避开禁区,无需兑现承诺,只获取自己想要的情感价值。逃避在关系中的付出,害怕分离带来的痛苦,迟迟不肯打开自己的内心,于是开启回避、贬低这样的心理防御机制。他们认为只要自己不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中,就永远不会被伤害,更不用面对关系中的不可控和情绪。往往这样的人,就是最初的伪亲密关系受害者,在记忆底层藏着隐秘的恐惧与防备,如果无法直视亲密接触中的自我和他我关系,无法省悟和调整,谁也无能为力。
卡伦.霍尼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说过:真实的亲密关系中,我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冲突。我们需要跟另一个人不断磨合,不断练习包容对方身上的缺点,同时还要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暧昧,将会对别人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也是自身面对感情的能力丧失。不稳定的关系就像你刷过的抖音,刷的时候很快乐,刷完之后都忘了,看似及时满足,但你为此支付了最宝贵而不可逆的时间而无所得,从及时行乐到延迟满足,就是精神世界真正意义的成长和成熟吧。
四持续有趣 保持性感
很多时候我们的相处也带着身体和语言的节奏,就像跳即兴舞蹈。音乐响起,如果我们在当下音乐的感召下跟彼此起舞,如果能够敏感且及时觉察到对方舞步的变化,并且觉察到对方下面要往哪走,如果我们抱着一起创造一段舞蹈,跟彼此合作的意图,那我们就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配合,一起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相反,如果我们在音乐响起之前,就预设了自己要怎样跳(比如在对话中,我就是想让你承认错误,或者我就是用沉默来应付),并且规定了对方要怎样跳,当我们抱着想要改变对方,让对方配合我们的舞步这样的意图,就很可能无法好好地跟对方跳舞,我们可能在这个过程里踩到彼此,然后因为较劲把一段双人舞变成两个人的battle。
人是无法真正看透的,我们既被无数关系,文化和社会期待塑造出了无数种可能的自我,也将在和世界的互动中继续生成很多新的自我。我们有很多没有看到的自己的部分,同样也有很多没有看到的他人的部分。就像贝特森说的,总有一些是我们现在没看到,现在不知道的。经营好的关系需要共同成长互相成就,保持性感,当有新想法时,时时分享交换见识,充当对方的眼睛,看到更多的世界。一起携手并进,即使是枯燥的现实生活,柴米油盐,也会伴着优美的华尔兹,成为一生的美妙旅程,当我们懂得亲密关系的可贵,带着辩证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对方保持自省与宽容,在磨合中不断纠正认知偏差,共同探索和成长。我相信,这不只是心灵的短期愉悦,也会带给我们生活本身和事业长足发展的价值和力量。
当然,如果你全力以赴的,是一场带着芒刺的伪亲密关系,我也希望你可以优雅洒脱地说走就走,在感情中真诚相对,也在清醒时抽刀断水,毕竟生活不易,如果遇到总是送出差评的买家,卖家的价值感将会持续走低。对于女人的三寸金莲来说,哪怕是王子的水晶鞋,王子不心疼非要恨天高,姑娘你总是磨破流血痛彻心扉,不如拱手让人,翩然离去。关于亲密关系的生长与消亡,希望我们都可以持续保持有趣,性感的皮囊比比皆是,性感的灵魂却不可得。愿在岁月长河中,我们在独处时认真的审视自己,欣赏美好,也保持学习不忘更新。唯有自我价值的历久弥新,才足以在共舞时优雅为伴。谨以此文,献给在亲密关系中珍视我者,也献给我曾不恰当相对的人。献给迷茫的你,愿你遇到让你爱笑的人,离开让你流泪的人。愿每一段关系都有美好乐章,不论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