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过很多逃离北上广的故事,自己作为北漂一族也深感生活之艰,可是尽管如此为什么没有人愿意离开大城市呢?甚至在一线城市住久了都不愿去二三线城市,这是为什么呢?城市究竟有什么秘密武器能够留住所有人的心呢?农村的土地将会去向何方?城市会永远存在吗?未来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子?
城市是什么?城市是一种高效能的组织结构,是近距离的高密度空间,是信息传输站。比起地广人稀的大农村,它的信息传播能力更高更快更强,所以农村被城市取代是历史的必然。城市不是永恒存在的,它是历史的产物,罗马这个经历了两千年历史更替的古典城市的代表,连同现在欧洲那些保留了大量古代遗迹的城市,城市的更迭速度已经逐级递减到最低,城市活力也有所下降,纽约是现代城市的代表,其发展与建立也不过一百年左右的时间,相比之下,北京上海深圳却是日新月异在发生着巨变,但这个速度终将会慢下来。
本着《雅典宪章》原则而建立的城市,一开始还可以谈得上美好,可是越后来越简单粗暴缺乏善意,布局糟糕,像病毒一样损坏了人的机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古往今来从来没有像现代人这样出现这么多严重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可是我们宁愿忍受雾霾交通拥堵高房价也要挤在城市,尽管也许乡下环境更清洁,空气质量更佳,甚至还残留那么一点点儿时的回忆,可是没人愿意离开。
很多人倾家荡产耗尽父母家财和养老积蓄在大城市买房,因为房是这个城市的通行证,是他所能持有的在这个城市也许是最可靠的股票,如果这个城市因为互联网赋能的价值越来越高,那么他可能就是赢家,因为他手中拥有的不仅是这个城市的居住权,空间的所有权,还有一种资源支配权。
有这种思想的人说明他的意识还是被城市思维控制了。互联网的存在已经剥夺了城市的信息价值,现在城市只剩下了实体空间的资源价值,也即居住权。买房只是买了在这个城市的居住份额。
如果不是城市满足了我们足够多的想象和新奇体验,给了我们足够分泌更多多巴胺的理由,我们是不会爱得这么死心塌地肝肠寸断的。
城市与互联网的纠缠不休告诉我,回不去的故乡不是因为她不够好,而是因为她无法再让你分泌足够多的多巴胺,这就是我们因为一个人爱上一个城市的案例很多,因为一个城市而爱上一个人的案例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因为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如同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人和城市的关系也是如此。
互联网时代也催生出了城市的碎片化、自发化和资源分布化,未来是人的需求支配资源,人被资源包裹的时代。
“我本来可以忍受黑暗,假如我没有见过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