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小学高年级时,背诵唐杜牧的七绝《山行》,一遍一遍地诵读:Yǔa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正背得起劲,父亲突然走过来说:“错了!”我感到非常不解,问父亲:“怎么会错呢?”我向来对自己熟悉汉语拼音是比较自信的。父亲正色说:“斜读xiá不读xié。”接着教导我:“斜”古汉语读xiá,正如我们东山方言也读xiá,才会跟下文“家”、“花”押韵。他还让我查诗韵书籍,我一查,果真“斜”属于下平声“六麻”韵。父亲还指导我读古诗最好用东山方言来读,会比较合韵。此时,我对东山方言与古汉语的密切关系开始有了些模糊的印象,本来就热爱家乡方言的感情又再次激起。
因为长大后一直从事财务财政经济工作,对几十年前的这桩往事,似乎有些淡忘,未经深究。后来附庸风雅学写诗,又记起了此事。前几年在网上买了一本王力的《诗词格律》,慢慢学习诗韵,才逐步有所认识。好几位爱好写诗的朋友告诉我:用东山方言认识诗词用韵,最能说明东山方言与古汉语是近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这首杜牧的七绝《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今读“xié”,在古代格律诗中应遵从古汉语读作[xiá],与东山方言斜的读音完全相同。这个“斜”还出现在刘禹锡的《乌衣巷》里,“朱雀桥旁野草花,乌衣巷楼夕阳斜”也读作[xiá]。
最近,朋友鼓励,加入了“文峰诗社”,比较认真学习诗韵,细读王力所著的《诗词格律·诗韵举要》,随着对诗韵的加深认识,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古汉语与东山方言竟是这么吻合。方纯正、许培斌编著的《东山方言音韵字典·前言》写道:“东山方言,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唐初开漳以来古中原‘河洛话’原音,语言专家因称之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是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肯定了东山方言的研究价值,信哉。
这是由于唐代陈政、陈元光征闽,大量中原居民南迁,直至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调兴化府的官兵驻守铜山古城,准其随带家属,兴化府居民也是来自中原。因而中原河南省固始县等地的姓氏、各种门类的中原文化逐步传入东山,同时语言也随之传入。东山的历史记载进一步揭示了东山方言的主要渊源、成因及其同古汉语的密切关系。
诗韵是以古汉语的用韵编制的,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经过了许多朝代的变迁,今韵与古韵已经相去甚远,各地方言与时代(纵)、邻近地域(横)互相交叉融合,变得十分复杂,诗词初学者如何认识诗韵,常常感到十分棘手,必须查阅“平水韵”、“诗韵举要”等工具书才能明白。而如果用东山方言认识诗韵,则颇为方便。充分证明东山方言同古汉语是近亲。
下面列举几个诗韵说明自己的一些心得。
如,上平声“六鱼”与“七虞”,按现代汉语,韵母都是ü,诗韵却分为两个韵,初学诗词的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如果用东山方言来认识,则非常清楚。“六鱼”的“鱼渔余闾舆居徐渠”等,东山方言韵母是i,“七虞”的“无珠巫夫儒濡吴卢苏胡湖狐枯粗呼铺都”等,东山方言韵母是u或ou。“六鱼”韵甚至把现代汉语读u韵的“猪除如储”等归入,今人更难理解,而这些字东山方言韵母正是读i,豁然开朗。
又如下平声“三肴”与“四毫”,现代汉语的韵母都是ao,为何分成两个韵?按东山方言来读,“三肴”的“肴巢交茅钞抛包郊梢胞”等,韵母就是ao;而“四毫”的“毫刀萄篙号遭毛逃陶劳牢逃涛”等,韵母则是e,这就区分得很清楚。
又如,下平声“十四盐”与“十五咸”,按现代汉语的读音,韵母ian是完全一致的,却被分成两个不同的韵,初看也令人费解。如果用东山方言来读,“十四盐”单字“盐廉帘严添兼尖阎镰甜詹”等字的东山方言韵母都是iam;而“十五咸”单字“咸岩衔杉衫监巉”等字的东山方言韵母是am,非常方便就可以分清。
再如,去声“六御”与“七遇”,按现代汉语的读音,“御、遇”韵母ü是一致的,却被分成两个不同的韵,今人难以明白。更甚者,单字“路度布固素数误悟户护互”等的现代读音韵母是u,何以归入“七遇”?更不明白。其实,这是古汉语的读韵,古汉语“遇”就读ŋu,如果用东山方言来读,正符合古汉语的规律,也十分明白。“六御”的单字“御去虑据豫预踞”等字的东山方言韵母是i,而“七遇”单字“路度布固素数误悟户护互”等的东山方言读音韵母都是ou,完全可以认清。
在诗韵中,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经过这样逐个诗韵分析,又忆起父亲60多年前教导的那一桩往事,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