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几则小故事,都是真实案例:
故事1:985硕士输给了专科学历的候选人
A公司是一家知名度较高的药企,正值销售旺季,被竞争对手临时挖走了1名骨干销售经理,也带走了一些核心客户资源。老板很着急,让人力资源部迅速进行人员补位。
通过各类渠道推荐,短时间内筛出来不少简历。三轮面试下来,销售部门锁定了两位候选人,其中张某是985高校硕士,6年国企从事药品销售,而王某是专科生,5年民营药品销售和3年医疗器械销售经验。两人评价都很高,那么选谁呢?
难题抛给了人力资源部总监陈某,多年的一位好友。他只用了半小时,分别和两人进行了一次交流,毫不犹豫选择了专科生王某。
在他呈报总经理的录用意见里写着“王某,销售能力优异,且具备很强的内在驱动力,预判未来成长空间大,可作为销售总监培养”。
故事2:10年资历比不上5年资历的候选人
B公司人力资源部一直在招1名培训经理,但大半年过去了,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猎头渠道也推了不少优质候选人,但人力老大始终没看上的,每次反馈给招聘经理的意见都差不多——没眼缘,不合适。
怎么解读“没眼缘”呢?就好比相亲,看不对眼,两人的三观不在一个频道上。企业招聘也是一样,候选人除了要满足岗位的任职条件,也要符合公司的文化风格。
找到问题的症结后,招聘经理又试着面试了一些人,最后选了两位觉得还不错的候选人推给了人力老大——梁某,10年国企培训经理,有丰富的课程开发经验,薪资要求不算高,毕竟是国企背景;而桑某,5年多外企培训经理,有内训师和课程开发经验,薪资要求期望也算合理。
原以为10年资历的梁某通过概率会更高,而最后人力老大选择了5年资历的桑某,不是因为他“便宜”(其实,他的薪资要求还略高一些),也不是因为他面试表现更突出,而是因为他沟通交流的方式、处理问题的风格更匹配公司的文化。
故事3:知名大企业背景不敌小企业候选人
大多数企业招聘中,都会有“大企业信仰”,认为知名大企业出来的候选人就是优秀的,华为、阿里、腾讯背景的人,就一定很牛X。而现实真的如此么?
C公司是一家初创期的互联网公司,在急招1名java工程师,只看BAT(百度、阿里、腾讯)的人,而且也愿意开高薪。这岗位招了有1年多,期间入职过几位,但没一个干满3个月的,公司老板也是很无奈。
人力资源部经理仔细分析了过往这1年所有面试过、入职过的候选人,甚至找到了那几个没干满3个月就走的人进行了沟通交流,终于说服了老板,不要只盯着BAT,拓宽一些视野。
大概也就2周时间,他通过猎头从另一家初创型互联网公司挖了一位资深java工程师,老板面试后非常满意,当天就发了offer。
前两天,还听这位HR提到这人,大半年过去了,这位候选人还在,而且已被提拔为公司IT部负责人了。
看完这三个故事,是不是也懵了?企业招聘到底看重什么呢?莫非学历、资历、履历都不重要么?显然不是。
学历、资历和履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招聘过程中,企业当然看重这些。然而,这只是冰山的一角,企业还会看冰山以下的部分。对,这就是著名的“冰山模型”(如图)。
这篇推文,不想过多讨论HR理论知识,至于冰山模型,我只想谈三点,也是过往多年招聘面试经验的总结提炼:
1、文化匹配度:人企是否匹配?
企业绝大多数岗位,我相信很多来面试的候选人其实都能胜任,尤其是一些非中高端的基础类岗位。但为何经常会出现,明明候选人的简历很漂亮,面试表现也很突出,却偏偏被鄙视,最后胜出的那个人“还不如自己”。
记住,企业永远是在找最合适的,而非最优秀的人。阿里的价值观考核权重能占50%,为什么?!
所以,面试除了人岗匹配这一基本条件,还要人企匹配,也就是作为候选人的你,首先要理解和认同这家公司的文化价值观,同时通过面试及各种测评,公司也觉得你符合他们家的企业文化。
也就是俗话说的,你长的再帅、再漂亮都没用,因为你不是我的菜!
2、内驱力:未来的成长性如何?
优秀的企业在招聘中,会很重视候选人未来的成长潜力,尤其是一些注重人才发展、人才梯队建设的企业。
招聘面试中,我们一般不会找100分的候选人(也很难找到),考虑到招聘周期、成本等一系列因素。一般达到70分、80分的候选人基本上就能被录用。那入职后,怎样才能做到100分,甚至是120分?这就需要候选人具备较强的“内驱力”!
过往的招聘经验中,但凡在面试中表现出很强内驱力的候选人,面试评价的分数都不会差到哪里去,拿到offer的概率也很大。
内驱力强的候选人,工作中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挑战,都会尽全力去完成;内驱力强的候选人,往往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也很高,通过各种历练,不断地提升和成长,成为公司的骨干、管理者。
“我买的不只是你现在,还有你的未来”——我觉得,这或许是企业招聘中对“内驱力”最好的诠释。
3、稳定性:能在企业呆多久?
不停地招聘,不停地离职,铁打的职位,流水的候选人。如果你是求职者,遇到这样的企业,你怎么看?至少,我认为,这样的企业在人员管理方面一定有问题。
优秀的企业都特别重视雇主品牌,而招聘端就是雇主品牌建设的主战场。作为企业方,并不希望辛辛苦苦招个人进来,没几天就离职走人了。
这不只是增加了企业的招聘成本,更重要的是给求职者的印象也很不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求职者宁可相信这是企业自身的问题。
为此,企业在招聘中会非常重视候选人的求职动机、稳定性。这就是为何很多HR都会问“你对我们公司了解多少?你对这个岗位了解多少?你为何投递我们公司这个岗位?如果薪资给不到你预期,你还会选择我们公司吗?”等等一系列问题。
记得,曾经共事过的一位部门总监对某候选人的评价:“求职意愿强烈,预判入职稳定性较好,应该会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干出不错的业绩是迟早的事”。
最后,送给求职者朋友们一句话:每当你面试失败,切勿气馁!务必要认真分析,是人岗不匹配?还是人企不匹配?祝你尽早找到心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