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测试:在一个小的快餐店里,坐着许多吃早餐的人。一名测试者扮演一个乞丐,也进得门来,想要吃早餐。随拍的摄影师拍下了食客的各种反应。
首先,有一个小店的老板,看到乞丐想要走进店里,就慌忙将饭店里的一份早餐打包,送给乞丐,让他不要进店,怕影响了其他的顾客进餐。
另一个小店,店主人让乞丐进来了,选了一个位子坐好后。就见相隔不远的一名女子大声叫喊:”服务员,你让他出去吧,别让他在这儿影响我的食欲!“同时,有人附和,有人唏嘘。
也有另一名顾客,自掏腰包,为乞丐买了早点,看着他吃完后离去。
测试者的目的,是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我们应该是同情乞丐,还是应该区分出彼此的区别。
做为视频的观看者,我们总是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给乞丐以同情,对那名希望乞丐出去的女子,感叹一句”没教养!"
什么是教养?最好的教养,懂得他人的不易。
站在乞丐的角度来说,我也是一名消费者,进店应该是许可的。可是,公民文明,打扮得体,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如果说,将自己打扮的蓬头垢面,尤其是四肢健全的“伪乞丐”,出现在公众场合,也算是一种没有教养的行为。
或许你会说,我们怎么可以与乞丐较真,他们本来就是特殊人群。
事实上,他们也算是公民,也应该遵守公民应当遵守的种种世俗规则。何况,乞丐的形成,首先是丢掉了教养,丧失了尊严,才进一步地成为乞丐的。
对于测试者,是否站在大多数人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这也挑战了测试者自身的教养!
乞丐进入了饭店,面对着这么多的鄙视,他自己的自尊心——我想迫不得已沦为乞丐的,还是有那么点自尊的吧,又一次的被践踏,是否会对人间的真、善、美绝望?
小店的店主人,也属不易。他为了招揽顾客,除了本身的早餐让大家念念不忘面外,把用餐环境收拾得干干净净,对顾客是一种尊重,体现的也是小店主人的教养。而且,当他看到乞丐要进店用餐的时候,也并没有如哄鸡哄狗般的将之驱赶,而是将餐馆的一份小吃打包,送给了乞丐,本身就体现出了餐馆老板的教养。处于一个舒适的距离中,彼此安好。保全了餐馆的用餐氛围,也保全了乞丐不被污辱的尊严。
反观测试者,获得了一个大家讨论的话题,实际上,无论是饭店老板,用客的女子,还有乞丐本身,都受到了伤害。
还有,频频暴出的公交车上让坐的视频,当工作了一天上了公交都恨不能打盹的年轻人,没有给抢上车时生龙活虎的“老人”让坐,而挨打的,该怎样去评判“教养?”
在全民素质提升的今天,看到了“老人”们不在上下班乘坐公交的倡议,真心觉得,能懂得他人不易的教养,将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
第8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