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禹贡》是战国后期学者所著
划分一
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涉及山东、江苏、安徽,地为红色粘土。
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
兖州,起自黄河下游、济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地为黑壤。
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
扬州,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为潮泥土。
荆州,起自荆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地为潮湿泥土。
豫州,起自中原、黄河下游,涉及河南、山东,为肥沃而硬的黑土。
梁州,起自华山、黑水,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地为黑土。
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地为黄壤。
划分二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荆州(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划分三
豫州 字音同禹,地处中原,为河南的简称。华夏文明起源于河南,大禹依靠洛阳洛水中,神龟背驮的"洛书"才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所以豫州排在首位,当之无愧。
青州 青为东方的代称,青州居东方。东岳泰山居于五岳之首,所以把九州比作“九宫格”,豫州居中,其他八州便如同八卦代表八个方位,而青州居东,便是除豫州外的首位,根据九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按照
顺时针方向从豫州至青州开始,依次为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豫州,中原。河南
青州,山东半岛。黄河以南,泰山及其向东。
徐州,河淮平原。泰山以南,淮河以北。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下游。
荆州,湖北以及长江中游
梁州,秦岭以南与四川盆地。
雍州,关中与陇西。甘肃和陕西一带。
冀州,河北平原与山西高原。
兖州,黄河与济水之间。
从上古大禹划分九州起,延续至今,除了徐州、扬州、荆州、兖州以城市的身份孤立,其它州都消逝在时间洪流中,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洪流中的九州终归属于华夏,不可分割,相濡以沫。但地域歧视却长存。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两忧忧。在时间的洪流中,战国秦王朝通过商鞅变法,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灭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咸阳为都城的华夏第一王朝,九州进而以陕西为王,南征百越《指现在两广地区》,北击匈奴,四分五裂,中华从此产生民族歧视,地域歧视。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于当今的中国,不过随着年轻的一代逐渐向外流动,我相信:地域歧视终有一天会消失的
以前,在我的故乡中,老人对于外来省市的人均是带有一点歧视的目光,而且还诞生了诸如外地人等不大好听的别称(本人来自贵州),但是在对待人的礼貌方面不会落入下层就是了。
我曾与几个同事讨论过这个问题,根据他们的反映,每个地方都存有这样的问题。然而,他们都表示自己并没有歧视他人的想法,因为交流让我们了解彼此,而且其他地域的人未必会比自己所处的地域上的人弱呢!
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经济状况远超于其他省市的广东省,这就跟一个富人瞧不起穷人的心态一般,读书人的瞧不起文盲的孤傲相似。
然而,唯一可以说的是,广东的富足多是由于其位置靠近港澳,可以借助他们的资源来发展,拥有良好的海岸线可以发展海洋经济,还有一系列的轻工业基地,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帮助,才有如今的富强。
当然,广东人身上所具备着中国人的勤劳节俭也是发财致富的必备条件,所以中国人真的是没必要去鄙视彼此啊!
地域歧视虽自古就存在于中国,但是最严重的时候是清朝时期。大家都知道,满清是一个游牧民族主政的朝代,满族的人口只有几百万人,而汉族有一亿多人,为了避免全部的汉人站起来反抗满清的统治,所以满清大肆挑拨各个省的人民之间的矛盾,使得地域歧视的情况严重了,其影响力一直延传至今的中国。所以说,地域歧视有着历史因素存在的。
事实上,即使是最为富强的美国也是存在地域歧视的,英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皆是如此。这可不是仅存于中国的现象。
但四海之内皆兄弟,地域歧视也应该求同存异,互相尊重,毕竟中华民族的传统大德还是团结一致。共御外敌,《这里外敌指侵华战争中的日本》抛开古代的民族分成不讲。都是同为华夏,不分高低,众生平等。
万物因道生。我们人类虽然面貌形状不同,心态各异,性格千差万别,但是我们的来源是相同的,都是这个“道”。
佛教换个名词叫做自性,就是自己的本来性质,也叫本来面目。佛经也常称作“如来”,“佛”。
因为世间所有一切万物根源都是相同的,无二无别,虽然现在心念,习惯不同,但是只要大家改过迁善,渐渐都能够离道不远,最终都能够体悟到,原来我们都是一模一样的,都可以是最最清净自在的。
真相就是本来大家就是一体(必须生出平等心),所以做事做人能够时常想到别人,就是道德,只想到自己,总伤害别人,那么其实你是伤害了你的自性,自性里面的念头都是互相残杀的,所以离清净自在越来越远。所以为别人着想其实才是真的为自己的自性着想,同时也是道德,总做有道德的事情,就会渐渐得“道”。得道就是认识了自己的自性,其实就是认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儿女共沾巾。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