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某互联网运营在线教育机构的创始人写的推广软文,很多有志于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在参加了他们公司的线下训练营后,真实提高了能力水平,被许多顶尖的互联网公司挖角,收入自然也是成倍增长。
羡不羡慕?动不动心?
但凡有点进取心的人,都不想被这个时代抛弃,所以就想要赶紧跟上,什么风投、创业、区块链、数据智能、线上教育……那颗进取的小心脏在遇到这些高大上的前沿物种时,总是会跃跃欲试亢奋不已,都想要去了解一下。本来没什么不对,问题在于不能正视自己的起点,以及起点与目标之间的巨大差距:自己现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low、无聊、没前途,完全匹配不上想要的未来!
而对于转行,却有着迷之自信:我学习能力强,执行力强,应该能行的,只要肯下功夫,肯努力钻研。
互联网产业本身是轻资产,主要靠人来创造和推动。因此这个行业对人的倚赖程度越来越高,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是人力密集型产业,一个能干的人,完全抵得上十来个平庸无能的人。
那么没有互联网从业经验,是否能够接受最底层的岗位、和一群90后00后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孩子一起干活?能否接受收入骤减到十年前的水平?能否接受观念随时被颠覆被碾压?更可怕的是,一旦过了35岁,很多公司基础岗位都会嫌年龄太大!
中年转型,风险何其之高?连岳有篇文章叫《不是狠中年,慎做少女梦》,如果担心从零起步的各种被虐,还是放弃那个看起来很梦幻的想法比较现实;如果是个狠角色……只怕也不会纠结犹豫,人到中年才想起来要换行,只能说明梦想不够强烈,行动也不够迅速。
跟风追热点-死磕-焦虑,就是陷入了无意识状态的恶性循环,失去了和自己本真的连接。那些热门的、貌似来钱很快的事是你真正想要做的吗?还是基于一种“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这样才好竞争”的心态?
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这样才好(竞争/赢),这是心理学所称的全能自恋:认为自己应该是无所不能,具备创造一切的能力,应该是完美的。
前谷歌高管、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吴军说,这样的心态是神逻辑,很要不得。“这都属于简单复制别人的想法,而可能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你以为是刚需的东西,很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必要性而牵强附会提出来的。”
什么好东西都希望长在自己身上,都希望自己能有,不想要自己的懒、笨、堕落、平庸,用佛系的话来说,就是有分别心,和期待孩子成为拥有各种好品质的心态一样,都是妄念,这是在要求自己以及自己的延伸(比如子女)是神而不是人,不能接受正常的人性。
从现实层面来讲,就算是你敢想敢干,也要核算下成本,毕竟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这一点人人平等,有人深耕细作10年,如果和一个门外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10个月干出来的成绩一样,那这个世界也太不科学了。
从媒体环境来讲,随着“写作能力是未来世界的核心能力之一”这种提法被更多人接受,写字人也在不断精进,只要你在线,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大量冲击你灵魂、颠覆你三观、撩拨你欲望的各种文字。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十多年寒窗后,面对这个观点满天飞的时代,我们还是既难以独立更难以思考,大多数时候是让自己的兽性——原始欲望(比如焦虑、恐惧、好逸恶劳、缺乏安全感、渴望被认可)牵动做出了很多选择。自古套路得人心,在你情绪高涨血脉喷张的时候,也许应该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被套路了?
回到原点,回到初心。
现在的自己,无论多么不堪,都是自己亲手塑造的。人必须从原点出发才能到达目的地,哪怕这个原点暂时无法直视。
从原点出发,在自己能掌控的边界内做事,做自己能从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的事情,然后慢慢扩大边界,成长-积累-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顺便让世界变得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