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ia2016
先给大家打个预防针,以下只是我的想法是鸡汤也未可知。
然而我还是要煲一煲这锅鸡汤:在我看来,所谓鸡汤者(伪鸡汤不算),并非其本身无用,关键在于喝汤的人是否让它发挥功效。生活的鸡汤,并非喝下去就能发挥功效这么简单,更何况许多人且只是浅尝辄止而已。那么应该如何让鸡汤发挥功效呢?我的见解是:行动。姑且可以把它看做是正确喝鸡汤的药引子吧,关键而不可或缺。
“没希望的事,还要去做吗?”这其实是个伪命题,我不否认。然而理不辨不明,伪命题也需证明才好去伪求真。
近一年来混迹知乎,最大的收获是讨论问题前“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一、“没希望的事”是不是“没希望的事”
一说到“没希望的事”,人们向来果断放弃,再配上两句吐槽,也就愉快地抛之脑后了。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我们常说的“没希望的事”,其实暗藏希望。(有意见的筒子先表急着反驳,这并非狡辩,且听我略述愚见)我们平常说一件事没希望是大脑对于成功的可能性过低的情况的快速预判,说白了就是大脑对“成功率过低的事”自动贴的标签。这个过程非常短暂,迅速到我们很难意识到,而且这样的过程大脑每天都在做。比如,路上遇到一只小狗,脑海里可能立马浮现出一个词“可爱”;遇到藏獒——“凶悍”“雄壮”;看到有人激烈的争吵——“脾气爆”“不文明”;碰到买菜的人较几毛钱的真——“抠门”“对方是老师”;课堂上出现多次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遭遇“问题学生”……这些预判是大脑帮我们快速做判断,以便于决定之后的行为。我们的大脑每天要做无数次类似的判断,对于“没希望的事”的判断也是基于这样的惯性(经验)使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人面对同一件事的第一反应即所贴标签,是有所不同的,些微差异化此处暂不深究。
以此我们可知,生活中绝大多数“没希望的事”往往是大脑做出的迅速而缺乏足够理性的预判。当我们根据这份判断来做决定,很可能的结果就是:放弃或者痛苦地熬着。
而那些极少数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被认为是“没希望的事”,有两种情况:1、你关注的问题结果已经出现;2、你的深思熟虑还不足够理性。
明白这一点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去更加理性地看待“没希望的事”,从而从中“看”出希望来。是的,“看”出希望。在此我想用一句改编的话来解释说明——“世界上不缺少希望,而是缺少发现希望的心灵”。
综上,绝大多数情况下,所谓“没希望的事”实际上并非无路可走,往往暗含希望。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意识到,是自己暂时还未 发现 希望之光,而非希望不存在。
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相信希望存在,主动去寻找可能性。
二、“做”还是“不做”,是个问题
我的观点是,看情况。
这是我能给出的最负责任的思考结果。
世界上不存在包治百病的大力丸,同样,也不存在不计具体情况而制定的统一答案。你以为我会扔给你一张纸,上面写着“看情况”当作秘籍交给你,就飘然而去吗?哦,也许我会的,但不是现在。接下来我要做的是,展示我的脑神经有多长。
1、理性分析主、客观事实,寻找希望
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我为什么要引用鲁迅大大的话呢?当然不只是显摆,更是为了说明,解决问题需要拿出勇气,祛除害羞、胆怯等心理因素,去直面真正的问题。(我怎会告诉你其实我也很难做到,谁让“逃避可耻,但是有用”呢)心理建设是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然而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此类问题可以去各大网站搜集心理学相关文章,锻炼自己。此处我没资格表述。
(来,拿笔跟我划重点)对“主、客观事实”进行“理性分析”,需要先尽可能多得搜集与核心问题相关的情况。关键词:“与核心问题相关”、“真实”、“尽可能多”;之后按照“主观”、“客观”分类列出;依次去除对核心问题影响力相对弱的因素,直到留下最后三个(最好是一个)。至此,得出最影响你做决定的因素。(看到这儿的童鞋,恭喜你,首先你是一个有毅力、有魄力的人;再次如果你也能做到这一步,就离走出困惑不远啦!)
这些(个)最影响你做决定的因素——我称之为“最因素”——正是你的希望所在。
2、针对“最因素”,打破桎梏,找到解决办法。
寻找解决办法这一点,我有两本书推荐:《第3选择》、《拆掉思维里的墙》,据说罗辑思维课程也不错。
“打破桎梏”在这一步里很关键,要敢于突破原来的局限,很多时候有破才有立。
3、去做(这才是秘籍)
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
不做就是零。
没有行动等于没做。
没有持之以恒的行动,不会有结果。
总结:面对“没希望的事”,还要去做吗?
1、坚信希望存在;
2、寻找、分析、确定“最因素”;
3、找到解决办法;
4、去做
就像开篇所说,世上不存在包治百病的大力丸,此方法有适用范围,也需要适用时间。即使一个行之有效办法,也需要坚持三五个月才好出效果,所以要给自己一定的时间。而已经出了结果的同学就不要喊我要精神损失费啦,你需要重新找准问题。
后记:大晚上熬夜越熬越精神,越熬越不美腻主要根据个人有限的经验整理,反复查了好几遍,然而还是不敢保证万一。
其实原本有两个实际案例分析,结合案例分析阐述,会更容易让大家理解,然而字数太多了,一不小心成论文肿么办。也许会以后补上,呃,也许会忘掉……
不足之处,还是期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