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应该是一种角色,而应该是一种学问。我们每个作父母或者想作父母的,都应该潜心学习。
这是我读了《杨绛传》和《陆小曼传》挥之不去的想法和感慨!
因为原生家庭影响每个人的一生。父母塑造了孩子的人格。
父母关系融洽,孩子在愉快安静的氛围里,享受家的温暖和爱,这种安全感和温馨感,帮助孩子建立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学会爱人,享受爱。这是孩子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杨绛得一人而终老,守得一辈子的幸福!
有句话: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方向。母亲的气度,呵护着整个家的气运。杨绛的父亲杨荫杭的格局,杨绛的母亲唐须嫈的安静温婉,家庭气氛的和睦,把杨绛濡养成从容淡定,淡泊名利,善良宽厚,温柔待人的人格。
影响了她一生,也静悄悄地影响我们这个时代。
孩子成长背后的影响,父母无形的灌输的很多信念,根植在幼小的心灵里牢不可破!
健全的人格,是最最宝贵的财富。
叶圣陶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这四个才女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个个温良端庄,德才兼备,喜得良配,幸福一生。
这主要源于她父亲张武龄的培育。在那个年代,不得出入舞厅,不沉溺音乐,远离赌场,是不吸烟,滴酒不沾。
张武龄从小嗜书如命,长大后热衷公益,十个孩子都饱读诗书。六个儿子也个个出类拔萃,满腹经纶!
父母心思纯正,正直果敢,光明磊落,孩子终身受益。
现实生活中,我们凡夫俗子,不求影响社会,我们可能不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首先学学不人为的制造家庭灾难,制造家庭疾病,不把负面情绪带回家,不搞成问题家庭。
比如,父母离异,受伤的永远是孩子。
父亲搞外遇,母亲精神出问题,家里乌烟瘴气,最倒霉的还是孩子。
青少年自杀,拒学,群殴 ,孩子青春期叛逆,玩游戏,不学习,这些社会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的问题。作为父母要正确面对好好学习,自省,悄悄地引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不能问题来了,打,骂,砸手机,哭 ,闹,更有甚者,孩子有问题 ,父母互相指责,大吵大闹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无济于事,无回春之力!
我身边就有一个大学生,毕业几年了,闭门不出,不去工作。母亲太强势,动不动就骂他:你看看谁谁早工作挣钱了,谁谁就能耐。我算看就了,你就区区儿着吧,不能成事儿!
对孩子全盘否定。骂孩子一串串的,什么难听说什么,这也是制造家庭灾难,家庭疾病。
妈妈你该干嘛干嘛:洗衣做饭,一日三餐,打扫卫生,各安其分,各管各事儿,安安静静。孩子也会安静学习,各自努力。阳光向上,自立自强。妈妈非要趾高气扬,盛气凌人。骂,骂,要么就冷战,偏执,控制,自残:你不去上班,我也不活了。心理虐待,精神暴力。
往往父母是最善于精神虐待且登峰造极而不自知的人。
母亲越强势儿子越无能!
作父母真的是一门学问,我们要发自内心的学习,改变,疗愈自己,拯救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格局。
因为那些自杀,跳楼孩子的背后,往往是一个生病的家庭。
在物质并不匮乏的年代,父母的关爱,管教,自身的素质,高度,格局是决定孩子未来,关乎家庭幸福的大事儿。
把作父母当作一种学问,努力钻研,责无旁贷,自我救赎。
何况孩子的成长就那么几年,一眨眼就可能影响一辈子,所以要有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