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过了30岁,就算男人有钱也不会买”
34岁单身女艺术家被物化为“最美郊区房”,最近成为网络上的一个热议话题。
具体情况是,伦敦艺术大学毕业的女硕士生,为了完成一个艺术选题,在上海人民广场相亲角挂出相亲广告,并用摄像头将眼前见闻完整记录下来。
画面中郭盈光被围观的上海姨叔群嘲“勇气可嘉”,更有甚者直言表示“我们上海这叫郊区房”。
女性群体被放置在婚恋市场进行公开的对比估值,年龄越大就越遭嫌弃。而固化思维下对男性的的标准——房、车、存款,逐渐发展到将持有者的本身,也就是男性本身也被物化为一种市场上的流通货币。婚恋市场,成为一种原始的货币与物的价值交换。
灼其本目,细思极恐。
其实大多情况下,人们不愿揭开问题的表层直面问题本质,以为披着“现实”的外衣就能让大家找到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而且还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理由”的那种。
可能以为时间长了,大家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样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成为传播这种价值观念的一员。
相比同龄,自己父母年纪偏大,春节的时候,每每家长里短好事提及,他们也就显得尤为忧心,总是以为自己儿子心气太高,时时苦口婆心以孝义相劝。
他们跟我之前提及的那群“上海姨叔”可谓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相比之下,没有那种过度理智的物化观念,反倒显得有些幼稚,婚恋思维尚且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
“女以容貌论佳,男以财富评贵,后等而换之”的市场思维,在我看来是背离人性的异端;
“女以懂事为佳,男以迁就为贵,后和而共之”的简单想法,在我看来天真而又不入实际;
婚恋这种东西脱离不开物质,但其中主导的成分毕竟还是相互理解,如果一个人对待感情的态度都是物质的,那么婚恋无非就是披着合法外衣的卖淫嫖娼,而且还价格高昂。
这样物化而来的婚姻委实让人担忧,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当下男女关系中的信任危机。
记得有网友表示自己有时候相亲,女方会直接发问“你爸妈走了以后财产是不是归你”类似种种……
比“被物化”更可怕的是,现在已经有很多青年人开始承认并且接受外界给予他们的定位。
据《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99.93%的老年人选择了“防儿媳女婿条款”,遗留财产不计入夫妻共同财产。
一种畸形的价值观念从蔓延、根植,再到趋于常态溶于生活,可能就是短短几年时间;但是当它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也许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无法被重新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