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人生还是要由你自己来决定啊。』
好的书店是有香气的,就和好的作品一样,那里面都住着一个有香气的灵魂,它能让你从浮躁的生活中回归到一种平静祥和的状态,它能在噪音众多的现实中让你停留一会儿好好进行一下思考。
工作之余我常会去各地的书店里逛一逛,如果时间尚早,我也会泡在里面待上一整天,这里是静心的地方,同时也是约会聚餐的好地方,约上一两个朋友在书店的咖啡店里见面,或是在书店中选书购书,寻找一隅安安静静的阅览,都是令人感到欣悦快慰的事情,相较于在网站上订购书籍这种便捷的购书方式,我还是保留了最原始的购书行为——在书店里买书。
可能有人会奇怪,为什么不去图书馆呢,一样可以看书的地方啊,其实不一样,书店里的书一般都是最近出版的书籍,你可以看到市面上各大出版社出的书,甚至还能看的出他们今年的选题是什么,鸡汤类读物?还是散文随笔集?市场的风向一般都会在一家书店的展示桌上显现出来,也就是一进书店就会看到的那一桌书。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你最终的目的是把这本书带回家,阅完后放进你的书架里,这一点就和在图书馆里借阅书籍便完全不一样了,图书馆中那些被别人翻过无数次的书,和在书店里崭新的书摸起来的手感都不相同,我对每一本买回来的书的要求就是“和它刚买来的时候一模一样”,没错,就是要崭新如一,这是对这本书喜爱的表现,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这是爱书人的一种习惯。
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那便是我们之所以在书架里抽出一本书来阅读是因为喜欢呢?还是需要?
就如现在所倡导的“内容为王,要有价值”的时代一样,看一本书是不是产生了价值这完全取决于这本书的作者,我对“内容为王”并不感到疑惑,我唯一感到疑惑的是“要有价值”这四个字,什么是有价值的内容呢?对于这个“价值”的理解每个人恐怕都是不一样的吧,这就好像我常常感到好奇,网上充斥的一大波的心灵鸡汤,一篇鸡汤文是否会对一名读者产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呢?毕竟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教育出身都不尽相同。
当我看到很多循循善诱、教人入世、为人圆滑的鸡汤文的时候,我深表疑惑,读者会在现实生活中按照文中所说的那样选择生活吗?会积极向上的面对现实,每天如打了鸡血一般过日子吗?还是说看完一篇文章后,生活还是生活,人还是那个人,各自为生呢?如果是这样,那又何谈所谓的价值?
或许每个人对价值的理解都不一样,当然鸡汤也有鸡汤的价值,它能给处于迷茫和虚弱期的人们以暂时的力量,只是它的时效性非常短暂,好比一剂强行针,能达到舒服一阵的功效,然而它的持久性却有待商榷。我一向认为好的作品应该是充满灵性的,而并非刻板,好的作者应该是有个性(思想)的,而并非同化,失去了灵性与个性这两样东西,那么内容是否还有价值呢?
从识字开始到如今,我从未被告知过要选择有价值有内容的文章来阅读,向来是选择名家名作看经典的小说,来培养文学的修养,此后才会积累出一定的鉴赏能力,再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字来阅读。
如果非要按照“有价值”的内容来阅读的话,不如去看教科书更为实用,它能让人考到一所理想的大学,还可以掌握到一门外语,凭借一份漂亮文凭还可以得到一份收入满意的工作,不都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吗,如果单从一篇文章里就看到了成功的方向,那岂不是人人都可以过上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的人生了?
看过无尽的别人的故事,是否静下来问问自己究竟想过什么样的人生?说到底你的人生还是要由你自己来决定的,这就好比你会选择和什么样的异性结婚生活是一个道理。
在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在还没有倡导“内容为王,要有价值”的时代的时候,人们往往感叹的是三毛眼中撒哈拉大沙漠的世界如此妙不可言,为她与荷西至深的爱情所感动;张爱玲的万种才情在笔下让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她们是白流苏也是王佳芝,或为了爱为了恨在这人世间里驻留,从此在文学史上留痕;我们曾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自由驰骋,感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爱上过大侠也迷恋多情机智的韦小宝;对于爱情总有说不完的缠绵情话,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小说里有许多人的青春,还有住着许多人的爱。
试问,他们当年在写下第一个字之前是不是也考虑过“要有价值”这四个字呢?
恐怕是没有,写作的原始期应如生理一般的、自发性的创作——一种想要表达或倾诉的欲望。
私以为,那些感动过别人的,充满灵动的,想象力肆意飞扬的,哪怕是影响了别人情绪的文字,都应该算是有价值的内容,文学也好文章也罢,都不应有规律和框架,它始终展现的是一个作者的个性、风采、以及他眼睛里的世界,通过与众不同的视角来描述出世间的千姿百态。
他应感悟生活,用味觉,嗅觉,听觉去投入去体验,不必套现在一个框架之中,而是用自由的心态去充满感情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