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打工人是不是最辛苦的一代?我想应该不是,写字楼有足够舒适的办公环境,相比栉风沐雨来说要好很多。
那是不是最不快乐的一代?我想也不是,娱乐产品丰富多样:短视频、流媒体、亚文化,还有各种商家的营销推广让人目不暇接。
然而,浏览社交媒体,似乎孤独、苦难、还有更多的无欲的悲歌。人们变得习得性不快乐。连小孩子都会觉得“好无聊”。到底是什么杀死了真正的快乐?
过快的生活节奏。以自身举例,虽说9点上班,但一般都是早上7点半出门,到公司8点半(通勤一个小时,仿佛好点的工作都必须牺牲“离家近”这一原则),需要提前准备早会的议题。到晚上6点下班,一般都装模作样地加个半小时班,这样到家就是7点半,吃个晚饭8点。有孩子的再辅导下孩子的作业,8点半,短视频刷两下,10点,洗漱完毕10点半就寝。几乎可以说排得满满的,夜猫子无非在短视频、手游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
过多的兴奋点刺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仿佛并没有满足人的各类需求,消费仿佛透支了男人女人们的精神力比多。作为一个很少网购的人,在各类广告营销的轰炸下,终于在曾经某个双十一,熬夜去购买了一款书包,买回来发现自己很少背书包。资本在创造需求这一点上,可谓煞费苦心。如果说以前“把梳子卖给和尚”这一类的营销方案还值得称颂的话,到今天,应该已经进化成“把梳子卖给博美”,当然是狗主人买单。上一条快节奏的生活里,每天大概有1小时在购物上,不可谓之为夸张了。如果严谨点,点外卖其实也算购物,经常见同事有10点开始打开外卖软件,到11点还在讨论中午吃什么,这也是后话,职场人的摸鱼法则。
过多的在线社交。无论是各种群聊还是短视频,其实都减少了人们face to face的次数,深层次上,这算是社会资本的减弱,这一趋势还在持续蔓延。80、90后的一代,童年还有玩儿泥巴、滚铁圈儿、扇纸片儿的记忆;00、10后,大抵除了喜羊羊、熊出没,就是各类电子衍生品。我们都知道,朋友见面的意义,反过来看,在线社交,如果不发个表情,总感觉乖乖的是一个道理。表情包的流行,恰恰是人对见面社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