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说过“amor fati “,意思是创造你所热爱的人生,就像调音师去调出自己渴望听到的音符一样。如果让你重复自己的一天,且永远不会老去,你愿意吗?在呼吸科,有一位患者Z叔,今年9月被诊断为肺腺癌,短短3个月目前已伴有骨、肝、脑等多处转移,由于疼痛,每天都要依靠吗啡止痛。每次查房,看见他都是平静的躺在床头,双眼凝视着我们这一帮人。Z叔是来自小城的普通工人,他现在的病情已经无法接受任何治疗手段,目前只能是对症治疗,我们已经告诉他的妻子,恐怕挨不过3个月了,建议他最后这段时间还是回家吧,一来对于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能够减少一大笔开支,再者也是希望他能够带着尊严离去。“Z,你的治疗已经结束了,我们的意思是明天就可以离院回家了”,我轻声对他说。“我不想出院”,他略带一丝不情愿的嘴里小声嘟囔着,“大夫,就没有其他治疗方法了吗?” 从他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他对生的希望以及无奈,但有时候希望却成了一个人最奢侈与可怕的东西。我们并未告诉Z叔本人他的生存期预计还有多少,最终我们还是同意了Z叔的化疗请求。在第一次的疗程结束后,最终还是让他出院了。每次当我进到危重病房里的时候,看着那些躺在床上的患者,我都会想自己有一天躺在那张床上会是什么样子?作为一个旁观者,并未能真正的感同身受,当我们可能到了生命尽头的时候,在这种处境下,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会有多少骄傲与悔恨?遗憾与无奈?如果这一次,是真的走到尽头了呢?不再给你拖延到下一秒钟的任何机会了呢?我想,对于大多青年人,都会觉得死亡离我们很远,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在思维中就铸就了一个安乐窝。但时间都是这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走的。假如,你还有3天的生命,这一次,你是否希望为自己而活,是否不再被世俗所限,不再让自己随波逐流,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一呼一吸,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思绪呢?
“当我走近重症监护室的时候,看到那些人全身被插满了管子,房间里安静的只能听到机器的运转声,那些人依然在为最后的活着而抗争着,这一刻我脑中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希望”,这是电视剧《心术》里的一句话。连孔子这样的大哲学家都说“未知生,焉知死”,每当弟子问有关生死的问题时,孔子都是拒绝回答的。小时候家里养的小狗死了,那可能是第一次让一个小孩感受到离去的感觉,随着年龄增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远离我们,直到最后轮到自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没有什么人是不失去的,我们最后都会化作为这世界的一缕尘埃。如果说“生”是上天的馈赠,那么死亡就是上天给予的一种解脱。人作为一种思想高度发达的物种,各种情绪都会交织萦绕在我们脑子里,对死亡的一种恐惧是每个人都甩不掉的。万物都有终点,却又生生不息,在自然规律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向死而生”是一种境界与智慧,修“死亡学分”更像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与原则,或者说是一种价值观。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生物,死亡这东西是人们不愿意多谈的话题,正因如此,死亡教育是很多人所缺失的。你想过自己会因什么而死亡吗?以何种方式离开?如何面对自己及身边人的离去?这是个终极问题,我们都要好好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