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给大宝辅导作业的时候,我忽然觉察到自己的自恋部分。每次发现孩子有做错的部分,我都暗自高兴,然后可以声音提高八度去叫孩子,语气里满是抓住她弱点的得意。当我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我自己都惊呆了。
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背后的潜台词是,你看,我就知道你没有那么完美!我还是比你强一点吧!
这背后的危害就不必说了,必然会养育一个追求完美,对自己吹毛求疵的孩子。事实上她目前已经有这个趋势了,她自己称呼自己为完美主义者,面对可能的不完美常常会非常紧张非常害怕。
然而现在我知道这一点,就未必意味着我能停下自己这样自恋的行为。因为这个背后有我自己全能自恋的需求在里面。我不希望看到一个能全方位碾压我的孩子,我需要在孩子那里有存在感。
那么按照李莉老师的理念,所有事情都是来修我的。不能接受孩子全方位碾压我,这是来修我什么的?我要怎么去看待这个事情呢?
它似乎在提醒我的比较心。我不能容忍自己在任何一方面比别人差。除非我明确地看到,TA在某些方面是不如我的。所以我常常很难主动接近那些“看起来很完美”的人。所有我愿意去接近的人,大多数是我感觉至少在某一个点比我弱的人。如果这个人在所有的点都比我强,我则认为我将在TA的世界毫无价值。
这个是个很有意思的点。我需要时间好好消化一下。
我模模糊糊地感觉,我的这种看似“自恋”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深深的自卑与恐惧。这种感觉像是“我是不完美的,所以我是不好的。他们比我更完美一些,所以他们比我更好”。所以我很怕看上去比我更好的人,这样对比起来显得我不好。所以我难以克服这种“我感觉我不好”的感觉,于是就尽可能少与比我更加优秀的人交往。哪怕跟他们交往,我也在仔细观察,找一个他们的缺点,来去满足自己内在的自恋需求。
在这个背后,我似乎看到,当TA比我更好,那么TA就不需要我,也不会爱我了。这是一份对失去的恐惧。我必须要足够优秀,足够好,才能得到尊重和爱。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似乎,我似乎又陷入一个死胡同。我看到这一切,但是无解。
这个时候我脑子里闪现的是五个字:“至善不是善”。其实从更高的维度来看,没有善恶标准,也没有是非好坏。没有所谓的好,也没有所谓的坏。一切都是阴晴圆缺,白天黑夜。那么我想要的完美是什么呢?我又在追求一种不真实的东西了么?
我忽然发现我似乎又跑到了莫比乌兹环,试图维持“我很好”这个“相”,而忘了自己真正要走的路。那就是成长。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跟别人比“好”的,我是要成长的!正因为看到别人身上,老师身上,孩子身上,有让我喜欢和欣赏的东西,我才应该欣慰,因为他们做了示现,让我看到我想要活出来而还未活出来的部分是什么。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好人之所好”。这才是我应该专注去做的呀!
我忽然想起刘丰老师说的,哪怕,哪怕是到了四维,吊打三维的所有人,也不应该停留在四维那个相里,而是应该以N维N趋向于无穷大作为自己的追求,否则就是人入邪道。
一直以来我的追求似乎还是执着于三维,要在三维里“出人头地”,做一个三维世界里的最强者,去和三维世界里的所有人做比较。这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我的目标是向所有三维世界里的强人学习,从而向更高维度的强人学习,然后不断往上走。不是超越谁,而是一直往上走。在物质层面的超越谁谁谁,那个只是向上走,不断成长的一个“副产品”而已。
原来如此,必然如此。
不要完美,只要成长。
明天送大宝上学,试着和她探讨这个问题,看看能不能讲得她听得懂。如果她听懂了,说明我是真明白了。毕竟,大宝的悟性一向比我高。加油!
陈琳老师点评:
你的这篇《不要完美要成长》的自省文,剖析了自己自恋背后的根源,是一份层层地剖析,非常深刻。你会觉察到每次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发现孩子做错的部分,你会暗自高兴。内在潜意识里有一层动力,就是证明我比她强。进一步觉察到,如果有个人所有方面都比我强,我会在他的世界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这是一份非常有意思的觉察,也是一个很深刻的点。
在这个点上,我们能够看到,深深地隐藏起来的自卑和恐惧。这真是一份向内的自我剖析。这份感觉还有一个很深刻的觉察,就是“我是不够好的, 我是不完美的”这个信念在潜意识很深的地方。 说到不完美的时候, 就进一步深层地发现, 我不完美的时候, 我是不被爱的。
“我不被需要, 不被爱。”这是一份对失去的恐惧。 “只有我足够优秀足够好,才能获得尊重获得爱”。 这个信念在我们潜意识最深层的地方。这是一份很深的觉察。 在往下,你并没有深挖这份信念的来源。 “如果我不够好, 我就没有资格获得尊重获得爱。我用我很好来证明, 我是可以获得”。
其实很多人是用证明“我很好, 我很棒”,甚至是用自恋的程度, 来获得关注, 来获得别人的关注和爱。 这是一种反向生成,背后恰恰是“我不够好,我自卑”的状态。
反向生成的部分是源于我们背后有一份信念,这份信念是藏在潜意识的深处。其实我第11周的自省文, 也写的是关于“我不够好”的一份觉察。 这个信念的来源你并没有深层的剖析。 这份信念常常是在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中形成的一份自我认知。 在我们小时候和父母的互动中让我们感受到“如果我不够好,我就无法获得父母对我的爱”,那么怎么去和父母获得有效链接呢?就是不断去证明我是好的。其实内在就有了恐惧, 担心, 害怕,我不够好。 这个时候“我不够好”的种子是深深种在我们内在的。
这个部分呈现在外的,有些人是用自卑的形式,有些人是用不断打造自己,加强自己成长的部分,或是不断用做到很多,来证明我是好的,我是可以获得爱的。这个证明,就已经呈现了我内在的“我不敢要”的部分, 呈现出来内在的那个种子发芽了。
我们觉察之后,就知道,其实所有的“我不够好”都来源于小时候的信念和认知, 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形成的, 是我以为的, 现在, 我们可以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大人,一个本自具足的大人。 当我们是一个本自具足的大人的时候, 我们回看自己,回看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原本就有的能力, 那些美好的东西,其实我们生下来生命中本身就带着, 而且即便我们离开这个世界, 这些东西仍然跟随我们。
所以我们回看自己的过程中,可以觉知自己,可以疗愈自己,可以不断地提醒,我们是大人,是本自具足的生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看到自己此生此世的功课,这就是很好的觉察和反思。
同时,要提醒你的一点,在你的自省文的最后一段,你的比较的模式又出现了。你说,“大宝的悟性一向比我高” 这句话里面就呈现出你和他人比较的一个模式, 你经常会拿自己去和他人比较。比较就有我好或者我不够好。 这里面就呈现了她高,我低。
你的模式就用别人的好来碾压自己。你要经常去觉察到。在你的文章中,你看到最后一句话,你在用他人的好来碾压自己。你要觉察这种模式。
我看到你身上的这些,也源于,我也有。这也是我的功课,也可能是很多人的功课。与你共勉。祝福你。
我的收获:
感谢陈琳老师的点评,收获良多。
对于“我不够好”这个点, 似乎确实是我此时此地难以跨越的功课。 哪怕偶有所悟, 回头又一次一次掉到坑里。 这应该就是我的另外一个“莫比乌兹环”了吧。 我怕我不够好, 我要拼命证明自己好。 跑得气喘吁吁, 停不下来。 既然看到,还不知止?
最后一段,又开始和大宝比较。她比我强,也是一个莫比乌兹环。在比较中,通过别人来给自己定位,不断去找别人来给自己定位,同样是个莫比乌兹环。
或许这就是大宝特别喜欢比较的原因。谁都不能比她好,不然她就受不了。我是投影源。我先转变。
感恩老师的点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