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继续看了上学期看了一半的网剧《最好的我们》,在上半年,经过高中同学的介绍,我观看了这部网剧,当时的感觉就是,它描写的高中生活和我的有点像,但是大部分地方太假。我当时那段时间正强烈地怀念高中学习的感觉和考试,做题的那种在大学几乎不见了踪影的成就感。我的大一是失败的,成绩一般,又没有动力和目标,所以那时就非常地怀念高中时那种学习的感觉。所以在看到《最好的我们》中那些像“男女生同桌”“图书馆上自习”等等我高中都没经历过的情景时,我就很愤懑,一是不甘自己高中生活表面上的平淡无奇,二是愤怒自己若干方面的无能。可是在我最近看了这个剧的后一半之后,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原来我认为的这些所谓的不同,所谓的“假”,只是一些无可厚非的艺术加工罢了,高中时代那种懵懂青涩,内心纠结而又闯劲十足的学生形象可以说被八月长安这位优秀的作家以及谭松韵和刘昊然两位外形与演技皆佳的年轻演员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些需要让观众感受到的,只属于青春期少年少女们的心理细节,真的能够打动经历或是正在经历的人们。
可是,看完过后,我不禁思考,而却思考不出两个问题:我的青春真的过好了么?与第一眼就倾心喜欢的人从一而终的爱情是最好的爱情的话,那高中是不是恋爱最好的时候?如果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好好学习,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叫几个交心的好朋友的话,那我应该是成功的吧,可是为什么 我现在觉得我在高中做的还不够,我在那三年得到的可是比我想象中的要多得多了......如果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我见过的活生生的例子一个个都告诉我它不存在,都在告诉我高中时的爱情都会无疾而终;可它的答案如果是否定的,那如此反感电视剧爱情套路的我为什么又会在看到七年后耿耿余淮的相见后对这样的感情如此心驰神往......我想不明白,我只能告诉自己这样的感情万中无一,不要说拥有,能够见证身边的伙伴们出现这种感情都是小概率事件,更遑论经历并圆满之?我曾在大一毕业的这一段时间无偿为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传授了很多所谓的经验,有关于报考的(我自认为对大学的报考相关知识和中国的大学及其专业有相当的了解),大学开学注意事项的,大学规划的,但是关于感情的,我只能告诉他们“宁缺毋滥”,可是我都没有经历过,又有什么资格跟人家说呢?我在感叹的同时,想到了这部作品中洛枳学姐对耿耿说的那句“我自己还没活明白呢,又怎么教你呢?”
最后我想摘抄《最好的我们》中的一段话,“很多我们以为是最坏的日子,回过头来看也许反而是最好的日子,只是坏日子里面的苦难消磨了很多可贵的温柔,轻松的好日子来临时,我们却没有多余的勇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