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东:中国司法的诚信危机

司法诚信危机:当「吃完原告吃被告」成为潜规则,有的人说假话理直气壮,有的人说真话胆战心惊。

有的人无望地“死去”,有的人绝望地“活着”。信仰的腐烂,烂的是魂;道德的腐烂,烂的是心;司法的腐烂,烂的是根。

无论是否要咸鱼翻身,总是粘锅,那时候才发现并不是鱼的问题,而是没有加油。

一、一个荒诞现实:法院正成为「最不守信用的机构」

在中国社会诚信体系中,本应作为「公平最后防线」的人民法院,近年却频频陷入「失信被执行人」排行榜。讽刺的是——当法院自己都不遵守判决、拖延执行时,普通人还能相信法律吗?

▶ 司法失信典型案例

 某中级法院:终审判决5年未执行,债权人反成「老赖」(因法院未完成执行程序)

 某基层法庭:同一法官对同类案件作出相反判决(视双方「打点力度」而定)

 某省高院:拍卖房产6次流拍后,低价卖给「关系户」

▶ 官方数据暴露的现实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

 2022年超过12%的终审判决未能按期执行

 法院自身位列「政府部门失信名单」前三名

二、「吃完原告吃被告」的商业模式

在部分地方法院,已形成系统性腐败食物链:

 对原告:「交钱才能快点判」

 对双方:「调解最有利」(实际是法官抽成最有利)

三、司法腐败的「合法化包装」

现代司法腐败已进化出专业化手法:

1. 程序正义式腐败

 用「举证责任」「管辖异议」等法律术语制造障碍

 通过「司法鉴定」「评估拍卖」等环节利益输送

2. 数据型寻租

 调节「结案率」「调解率」考核指标

 利用「终本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掩盖执行不力

3. 权力期权化

 现任法官为律师介绍案源 → 退休后到律所担任「顾问」

 执行局官员「精准」帮助某企业 → 离职后获高薪聘任

四、普通人的绝望困境:没有救济的「司法游戏」

当司法体系自身失信,公民将陷入:

 「讼棍经济」:必须雇佣「有关系的律师」才有胜算

 「执行彩票」:能否拿回欠款取决于法官心情

 「信访悖论」:向法院上级投诉…而上级正是问题源头

最终形成「法律恐怖主义」——普通人害怕打官司,不是因为法律复杂,而是知道司法本身可能就是最大风险。

五、重建信任的可能路径(抑或幻想?)

 司法全程直播化(但敏感案件仍「技术性故障」)

 法官财产强制公开(试点十年仍无实质推进)

 交叉执行制度(A地法院执行B地案件,但可能变成「互害模式」)

这些方案都面临同一个终极问题:「谁来看守看守者?」

北京国商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当法律成为奢侈品

司法本应是社会普惠的公共产品,但当打官司变成「比谁关系硬、比谁红包厚」的氪金游戏时,法律就沦为了权贵的专属玩具。

最可怕的不是某个法官腐败,而是当「吃完原告吃被告」成为常识,人们却已麻木到觉得「本来就是这样」。

这或许印证了那句悲观断言——「在一个腐败成为常态的社会里,不腐败才是犯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