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去国宴的
“国菜”
王玉琦
最近听到一位老教授讲:二人之家就是最小的国。虽然有些牵强,但也有一定道理。这就好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了“善解”。
说的是当年我们在清原山里偏脸沟时,几经更名,什么:703工程啊,什么:708厂啊,什么:东进电缆厂啊,最后定名:国营八二九O厂(国家四机部对三线企业的统一编号)。还别说,当年出差到外地,拿着这个名头的介绍信,还真受到另眼相待,一看就是个保密部门的,绝不多问,尽量满足需求。
时间长了总有些出噱头的人,开玩笑嘛,就称起了“我们八二九O国”如何如何。我们在山沟里,相对讲独立性是很强的。当然这都是暗地里闲逗时这样说的,公开场面绝不敢摆台。但“八二九O国”在职工群众中是有一定基础的。
到了春天,这个天然氧吧的“小国”里,上天就会赐给你一些福份,只要有些小勤劳,就可免费收获应时的应口味的具有药用价值又解生活之需的各种各样的山野菜。以蒲公英荠荠菜为首的野菜、以刺嫩芽广东菜为主的山菜一茬接一茬认识的不认识的足有上百种,直到把它吃“上树”(到五月节后,大叶展开纤维硬化为止)。
其中有一种,老百姓叫山胡萝卜的,学名叫“四叶沙参"的山菜,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国菜”,不是因为它好吃,山野菜各具风味各有药效,无法人为地给它们分等排名,而是山胡萝卜在我们那里遍山都有,从五~八月随时可挖,可吃期长,採挖的人也比较多。当然大多数人都在五、六月挖些尝鲜。这个菜可以两吃:一是掐苗,掐到嫩苗绑把,回家焯后切段炒肉丝,适口调料,老少咸宜。一是挖果,山胡萝卜的形状就象人参,但不光滑,有点皮糙,越老越大越粗糙。得洗净去皮,撕条,炒拌皆可。它就象各家下的大酱似的,都是同样的原料,但做出菜,绝对是一家一个风味儿。能想起这道菜谁做得最好吃吗?
要说得付出点儿小辛劳呢,得来需点苦功夫。当然我们这里还是爷们儿干这事儿的多点。到了季节,早晨下了夜班,在食堂吃点儿粥和馒头就点小咸菜儿。换上蹬山鞋,拿个小编织袋小刨镐或小锹,什么主沟、西沟,总降、气锤,再远就得奔二道岭了,心里早有数奔哪个方向去了。运气好的两三个小时,如果被别人占先了,多走几处就得小一天了。回来后先到烧水房,先洗后烫再扒皮儿,别忘了先用木棒颠软了再用凉水冷却撕成条,回家是拌是炒就交给老婆喽,告诉你,用它炒鸡蛋还是挺诱口儿滴。
其实象这样的用公家热水,用厂内蒸箱蒸饭回家吃,中夜班在水房洗衣被的小事儿领导上也是睁一眼闭一眼的,只要没泛滥成灾,得过就过去了,所谓靠山摸青儿,挨水捞腥儿也是古往今来的,就算一小部分人偏得的福利吧,反正没吃到外国人的肚里,肉烂在自家锅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