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结尾才发现我看的这本是普及本,并不是完完整整的原著,仿佛已完成的使命到头来却发现一切都是错的。
这本书是我读纸质书籍以来哭的稀里哗啦最多的一次,毕竟文字所表达的情感空间有限,不像电视剧,可以用无数场景来渲染。文字只能靠读者的想象力去体会作者寄托在文字里的情感。
但我确实是先接触到电视剧才知道这部小说的,所以在读的时候往往会无意识地把电视里的人物形象带入到小说里,有时候我会觉得很烦恼,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但更多的是惊喜,我甚至感觉我眼前出现的不是一段段文字,而是一幕幕跌宕起伏又意味深长的情景剧。
喜欢又敬佩的人物是孙少安,这个地地道道地双水村农民,我为他的坚强和农村人特有的智慧所折服,从一定程度上,小说中孙少安的前半部分是我爷爷的缩影,因此我才会对这个人物有着过分地亲切感。
那个时候的人,物质条件极其艰苦,正是由于物质上不能自给自足,导致人们的精神追求过度缺乏,而往往在偏僻的农村,会衍生出一种畸形的文化——过分自尊。这其实就是人们所谓的“面子”,物质条件极其恶劣,人们的心理都是病态的,在没有外人的时候,人们尽情地展现着自己性格的丑陋,而在公共场合,人们却又敏感地维护着自己脆弱的自尊。在利益面前,一方面,他们为自己的“面子”极力克制着自己,而另一方面,又被自己内心深处的贪婪深深折磨着,这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暴露出自己的本性,把所谓的尖酸刻薄与冷酷演绎地淋漓尽致,只有极少部分人,会保持着自己的本真,但是这点可怜的本真,最终也会被生活打磨地连渣也不剩。
这使我想到了“本性”,我想,人的性格也在出生之时就确定了一部分吧,当然最终性格与价值观的定型需要身边所处环境的催化,可是我总觉得,人的性格是天生就占一部分的。比如孙少安,在那样一个“烂包”家庭中长大,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这样令人敬佩,我觉得他的身上有种“气质”,不同于21世纪的高雅,而是一种醇厚甘郁,可以让人安心依靠却觉得理所当然的“气质”。
当然,关于孙少安的后半部分我理解不了,因为从后半部分中我再也找不到爷爷的影子,或许这就是孙少安可以成为农民企业家而我的爷爷只能一辈子与土地为伴的原因吧。况且,关于他的这一部分,我也不想多费无用的笔墨,因为知道自己写不出来,所以干脆就不写罢了。
孙少平一直是一个令我十分纠结的人物,他的过分自尊与执拗甚至让我偶尔排斥这个角色。他说过的一句话我印象十分深刻:我不是因为虚荣,而且不愿接受虚荣者的嘲笑。同样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但我现在不再这样想了,因为我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我想得到的,我在想,当时的我恐怕没孙少平这么刚硬吧!这,也许就是差别,但我知道,也许这细微的差别会带来巨大的差异。可在那个世界只有眼睛大的年纪里,人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内心的真实映射,足以洞观一个人的一生。
关于这部作品,我有好多想说,毕竟几乎每一部分都有戳中我泪点的地方。
阶级与门第。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结局正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我多么希望这一对青梅竹马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啊,但现在想想,如果润叶真的嫁给了少安,那他们真的会幸福吗?当物质条件都满足不了自己时,人们是不会追求精神上的丰富的。润叶在少安心里是个甜蜜又神圣的存在,这种存在,本来就注定了无法被打破。
可孙少平与田晓霞为什么能甜蜜地相处这么久呢?我把这些归结于精神上的共鸣,少平和晓霞因为精神世界的相互碰撞相识相知,因为彼此性格的吸引相恋,那么一切物质生活都无法超越了,少平的艰苦境遇与晓霞体贴只能时在精神世界外的另一种甜蜜的惊喜,但这种惊喜不能长久,就像烟花与流星,只因为是短暂的,就像蜻蜓点水般的尝试,必须不长久,才能保持馥郁。所以在另一方面,我很认可路遥的处理方式,晓霞的死,使平霞爱情不至于像安叶一样凄苦,作者构造了一种圣洁的结束方式,让读者认为,他们的爱情是永恒的。但他们,终究是不可能的,也注定走不到一起。
另外是关于性格的解读,就像《芳华》一样,无论时代背景如何变化,人们的性格就像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波浪,在一生中仅仅是引起了微妙的涟漪罢了,他,她,他们,所有人的性格都是一如既往的静止。
对于性格来说,静止是绝对的,变化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