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君被淑芬赶出来了之后,晚上便跟家人摊牌说自己要娶淑芬,话还没有落地,便迎来家人的一片反对声:
父亲斩铁截铁:“这个不可能的,你年纪这么小,凭什么养活一个缺腿的残疾人。”
母亲也无奈的摇头说:“君儿,还是忘了她吧,路还长,娶了她,就多了一张吃闲饭的嘴,你爹我俩年纪大了,也帮衬不了你几年。"
夜晚,董君辗转难眠,父母说的都是大实话,家中的境况他清楚,也知道自己稚嫩的肩膀挑不起这份担子,更何况淑芬失去了记忆,跟自己失去了共同语言。
痛苦的思索了一夜之后,他决定,要出去闯一闯,赚了钱,有了能力就回来娶淑芬,一生一世和她生活在一起。
淑芬每天做些家务,看点书,逐渐从失去腿的悲伤中走了出来,也涂涂写写,记录一些生活趣事,记录一些感想,当然,这些字只能自己看。
淑芬家的生活的确有些清苦,看着日夜操劳,收入却微薄的父母,淑芬急在心里,恨自己没能力俸养父母,还增添了父母的负担。
董君离开村一年了,这天他一突然回村了,马不停蹄的来到淑芬家来看望淑芬。
正当董君想要倾诉一年的相思之苦时,淑芬冷着脸说:“以前的事我全忘了,不认识你,希望你以后不要再来找我了。”说完转身背对着董君。
董君有些伤感的说:“等我有能力的时候,我一定会回来娶你的,相信你总有一天会想起我来。”说完转身离去。
淑芬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这个男人已经两次跑来说要娶她,以现在自身的身体条件,就算铁打的心都会感动的。
母亲悄无声息的站在淑芬哭泣着的背后,鼻子一酸,泪儿流了下来。
轻拍了女儿的肩,母亲把一个包裹放在桌上,说了句:“董君走了,他要我把这包交给你。”
吃晚饭时,淑芬红着眼却若无其事的说:“爸妈,我这样整天闲着,心里闷得慌,想找点事做,我查过资料也计算过了,咱家家旁边的这块田,如果改成鱼塘,来养鱼的话,收入比现在要多。”
父亲有点担心的说:“闺女,这样能行吗?”
淑芬有点兴奋的回到:“爸,能行的,我们家地边有溪流,挖好鱼塘后,把溪水引到鱼塘里,这样鱼塘有水进出,鱼儿就长得快了,一年可以养上两批。”
父亲还是有疑虑的问:“养成了鱼卖给谁呀?还有挖塘的钱、鱼苗钱去哪里找呀?"
“爸,你放心,我跟表哥了商量过了,他很支持我的想法,鱼儿他可以帮我们去外边卖,钱他借我们一部分,他担保我们自己贷款一部分,没事的。"
见到女儿信心满满的,她爸思忖了一会儿点头说:“既然你都想好了就干吧。"
她妈在一傍听着并没有插话。
夜深人静的时候,淑芬看着董君白天留下来的日记本,日记本上记载着董君对自己的朝思暮想,还有一年来在外打工的不易,日记里充满了将来与淑芬一起幸福生活中的憧憬。
包里除了一本日记本外,还有一万块用手绢包着的钱,留言:应急用。
读着董君的日记,淑芬肝肠寸断,一个对爱情如此执着的俊俏后生,自己又不得不装着无情去拒绝,去伤害。
每次接到董君的电话,她都说不认识,然后又果断的把号码拉黑,接着自己又是大哭一场。
知女莫如父母,每次女儿在房间哭泣,俩老口只好站在院内爱莫能助的抹泪,心如刀割。
鱼塘如期修建好,淑芬差了表哥表嫂在鱼塘边上建了个小木屋,用来投食和休息。她自己也在边上种了些菜和花花草草。
看着池面自游自在游荡着的鱼儿,她心生羡慕嫉妒恨,自己的一生已经注定去不了远方了,只能在这了此一生。
她只能通过电视、手机和书本去了解世界,她也常在这里一呆就是半天,涂写她的梦想,希望有一天文字带她飞向远方,这里几乎成了她的世外桃源。
第一批鱼卖完了,她的父亲高兴的合不拢嘴。第二批鱼苗成群结队的在觅食,可是说过要娶他的人没有回来。
花开花落又一年,第五次拉黑他的号码之后,就再也没有音讯了。
有时候她也真的会后悔,自己为什么要那么绝情,去拒绝一个真心实意的爱着自己的人,可她又希望自己不要成为他的累赘,他应该获得更完美的人生和爱情。
董君的父母毕竟心中有愧疚,逢年过节总会买些礼品送过,但很少提到董君的事儿。
最近,表哥从董君的父母那里得知,董君在南方与别人合伙做生意,一直单身。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闻此音讯,淑芬心里一颤,难道董君一直遵守着那个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