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看的是情节,比如三体,它们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有些书看的是细节,比如王尔德,它的描述实在太美,以致你不愿意错过纸上每一个字。
而《围城》就属于看细节的,因为他几乎没有情节可言,但他同时又不美,既不写故事,又不写散文,你猜他靠什么撑起这么书?
答案是段子。
一般看见了好句子,或者是美的,或者是有趣的,我都会顺手画一下。但是老钱的《围城》实在是不行,10句有8句都得画上,失去了划线标示的意义!
男主角方鸿渐在德国留学,买了个博士文凭回过国敷衍老爹。在回国的船上遇见了一位苏小姐——“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了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如果这位苏小姐不是30岁了,断断是看不上我们方博士的,现在想着屈尊去勾搭一下,毕竟她理想自己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走的是从不出错冰激凌的策略,没想到这方鸿渐不识好歹,被“局部真理”鲍小姐勾了魂去。男人总是爱真理的,这话说得太可信了,因为“真理总是赤裸裸的”,像鲍小姐这样……呃,局部的,也行。
然而鲍小姐是有未婚夫的,所以船一靠岸,就像太阳出来了,方鸿渐与鲍小姐的露水情缘随着光的出现而消失不见,仿佛船上的事全未发生。
苏小姐看时机甚好,不再暗自在角落咬手帕,看准时机挽着方鸿渐的手臂下船。露水消失的时间实在猝不及防,内心还有点小惆怅的我们的方博士惊喜的发现“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仍然在坚持冰激凌战略的苏小姐眼中饱含深情地看着自己,神经线反射得不早不晚,当下安排好了两人接下来的吃饭电影看星星的行程。
苏小姐脚一点地往方博士的方向展开领域,想着这只可怜的小虫子必逃不出自己的掌心。然而她千算万算算漏了自己的表妹唐晓芙——“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她的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
简单讲,就是素颜。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觉得嘴馋。”
简单讲,就是很好看的素颜。
“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这女人几乎长成了诗歌的模样!
从前方鸿渐对鲍小姐是这样的——
“好像一切没有恋爱过的男人,方鸿渐把‘爱’看得太尊贵,不肯随便应用在女人身上;他只觉得自己要鲍小姐,并不爱她,所以这样语言支吾。”
然而遇上唐小姐,根据颜值即正义定律,我们方博士立刻坠入情网——
“自觉已成为春天的一部分,再不是两个小时前的春天门外汉了,走路时身体轻得好像地面在浮起来。”
为唐小姐喜,为唐小姐愁,甚至为脑海里想象的画面偷笑。看见一个化了妆了女孩子也禁不住想到唐小姐,幻想自己很有机会。
“唐小姐无意修饰,可见她心里并没有男人。鸿渐自以为这结论有深刻的心理根据,合严密的逻辑推理,可以背后批Q.E.D(证明完毕)的。他快活得坐立不安。”
下车时自己手划破了,竟也能与千里之外的唐小姐联系起来,
“他想到这是唐晓芙害自己的,将来跟她细细算账,微笑从心里泡沫似的浮上脸来,痛也忘了。”
方博士一边明白自己喜欢的是唐晓芙,一边又招架不住苏小姐,频频对苏小姐做了“错误的事”,比如苏小姐说吻我的时候,
“鸿渐没法退避,回脸吻她。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水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方鸿渐是个胆小的凡人,这半自愿半被迫的亲近促使他写了一封委婉地不得了的信,信里把自己贬成人渣败类,断断配不起高贵冷艳的苏小姐。
然而苏小姐把这误会成求婚的信息了。
实在没办法,方鸿渐只好说出真相:他已经有喜欢的人了,就是她的表妹唐晓芙。
这下好了。她苏文纨不好过,你方鸿渐也别想好过,苏小姐把方鸿渐是有夫之妇、船上与局部真理鲍小姐的事告诉了唐小姐。
这段没几天的恋情就黄了。方鸿渐被春天强行逐出境外。让我们老钱告诉你们被春天强势驱逐的感觉吧,这描述我真想整段粘贴下来,可恨心有K.I.S.S.原则,不得已只好分享其中一句。
“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乐事,自己插不进去,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
失恋的感觉看起来像是成了一缕幽魂,天地的颜色都变了。
春天真是了不起啊。
应对失恋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个城市,方鸿渐也半推半就地,刚好不想住岳父家,刚好不想听爹妈唠叨,刚好远处有人介绍了份工作,就这样,他接下了去“三闾大学”的应聘。
舟车劳顿,水陆兼程,方鸿渐与他的“同情兄(有共同的情人)”赵辛楣,以及赵辛楣的一个远房亲戚孙柔嘉等一同从上海到湖南的三闾大学任教去。
三闾大学,里面住满了中央戏精学院的朋友,时不时上演鸿门宴,各种勾心斗角,男男女女在里头玩得不亦乐乎。像方鸿渐这种博士也是买来的,家里分量又不及赵辛楣的,初来咋到,那是必须被骨灰级戏精校长唬的一愣一愣的。
中途春天又来了,这回是更厉害的孙柔嘉孙小姐,经同情兄赵辛楣的火眼金睛鉴定,此女保证是绿茶婊,要方鸿渐注意点,别被表象迷惑。然而身为绿茶婊的目标人物方鸿渐不听赵辛楣的,就像唐僧认不出白骨精一样,他左瞧右瞧,愣是只看见绿茶没看见婊。
是以,孙柔嘉的“求夫之路”从去三闾大学开始,到离开三闾大学为止,十分成功。方鸿渐察觉时她已经是“方夫人”了。
剩下的就是相互见亲家,交换了彼此的嫌弃,还有各种柴米油盐,各种夫妻之间的权利斗争了。婚前婚后大家的心态都有转变。
比方说从前受了气不能随便发泄,结了婚就不同了。
“对任何人发脾气都不能够像对太太那样痛快。父母兄弟不用说,朋友要绝交,用人要罢工,只有太太像荷马史诗里风神的皮袋,受气的容量最大,离婚毕竟不容易。”
好了故事就讲完了,就是这么个故事,特别闹,别想在这书里找着一句,哪怕是一句,说人性真善美一面的,据杨绛先生说,方鸿渐的原型是两个讨人厌的亲戚的组合,不过那亲戚也看了围城,全然不觉得这是在说自己,哈哈。如果你问我感想,我可以用书中一小段话来表达——
“你把针在面上转一圈,听见东一个电台半句京戏,西一个电台半句报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国啦,半句昆曲啦,鸡零狗碎,走在一起,莫名其妙。可是每一个破碎的片段,在它本电台广播的节目里,有上文下文,并非胡闹。你只要认定一个电台听下去,就了解它的意义。”
来我们再讲点故事以外的事,想必看官有点纳闷:这书怎么叫围城呢?从前以为《围城》说的是婚姻。其实是错的。但“围城”说的的确是指婚姻,书里引用的典故指的也是婚姻。因此用“围城”来指婚姻是对的。但是《围城》说的就不是婚姻了老钱在序中明确表达,写的是“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
我大胆猜测他笔下的这某一部分社会,具有“被围困的城堡”的特点,里面的人想冲出去,外面的人想冲进来。书里全无穷人,全是“高知”,坐得起飞机,玩得起古董,都是留学生。放在那个战乱时期的中国,怎么看都属于金字塔塔尖上的人。
而在钱钟书笔下,这帮天之骄子仿佛被困在塔顶无处可逃,他们必须按照塔顶的方式去思考,去计较,去生存,去继续巩固这套陈旧腐朽的规则。
一边他们心里想冲出城,其实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想冲出城,至少我没看见,但我看见这城里头景色不好,气味很怪,我心想这肯定算不上乐园。一边他们又将城墙砌得更高,这里头真矛盾。
这围城并不讨我喜。也有说法是钱钟书根据自己的反面写下了方鸿渐,书里止不住的讽刺感,听闻韩寒在高中的时候模仿钱钟书这本围城的风格写下了《三重门》,没看过。不知道他是不是也能写出这种真诚的滑稽感。
钱钟书不去写喜剧真是太浪费了,深得喜剧精髓,不知他写过剧本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