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昂文
为什么公司给办的培训,总被大家吐槽成“没用”呢?“培训时热血沸腾,培训后一切照旧”,“浪费时间,就是为了完成任务,领导让我去的。”如果很多人是这样的看法,就不一定只是刻板印象那么简单了,说明的确有问题。要么是内容与业务脱节,要么是流于形式,缺乏落地。企业为什么要组织培训?有这个时间,让大家多去做点业务不是挺好吗?其实,培训本身不是问题,如何设计才是关键。那么,怎么能让培训更加“有用”呢?如果培训可以直击业务痛点,拒绝“为培训而培训”,就可以“很有用”。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培训之前,先进行痛点调研。比如,用问卷、访谈、数据分析来挖掘出真实的问题(比如,销售转化率低、跨部门协作卡顿之类的),而不是泛泛而谈什么“提升能力”。再明确培训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例如“3个月内将客户投诉率降低20%”,销售信息的转化率提升到60%),而不是“提升沟通技巧”这类模糊的目标。培训的过程中,把目标设定从“知识输入”变成“行为改变”用角色扮演、沙盘模拟代替单向讲授。可以让大家模拟客户投诉场景,现场演练应对策略。培训师现场点评错误,学员互评优化方案。还可以提供出一些可用的工具包,可直接使用的模板、话术清单(如《客户异议处理10大金句》等等),降低应用的门槛。培训后,还需要设计出一些“行动钩子”,推动成果落地30天行动计划:要求学员制定具体目标(“每周用新方法跟进3个客户”),并设置打卡机制。场景化应用:将培训内容拆解为“最小行动单元”。例如,销售技巧培训后,要求每天模拟1次客户沟通并录音复盘。可视化追踪:用数据看板展示成果(比如,“本月使用新方法成交订单占比”),激发持续动力。最重要的是,要让新方法成为“肌肉记忆”不能只是听过了就算了。而是要不断使用学到的工具。比如用“GROW模型”布置任务,形成示范效应。定期评选“最佳实践”,通过内部简报、案例分享会传播成功经验。每季度复盘培训效果,根据业务变化调整内容。好培训的3个检验标准:员工视角:“学完马上能用,用了真的有效”业务视角:“问题解决率提升,业绩指标改善”组织视角:“方法论沉淀为组织能力,而非依赖个人”。真正有效的培训,不是“知识搬运”,而是“行为改造”。从痛点出发,以结果为导向,才能让每一场培训都成为组织进化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