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

卖梳子的故事……培养创新意识

有一个公司招聘推销员,很多人去参加面试。经理提出了一个题目:让他们用一天的时间去推销梳子,向和尚推销。很多人都说这不可能,和尚是没有头发的,怎么能向他推销?于是很多人都放弃了这个机会,只有三个人愿意试试。

三天后,他们回来了。第一个人说:“经理呀,我推销了一把梳子。”经理说:“你告诉我你是怎么向和尚推销的?”第一个人说:“我到处同和尚讲,我们的梳子是多么多么的好,对头发是多么多么的好,结果那是和尚都骂我神经病,说笑他们没有头发,赶我走甚至要打我。我很绝望,这时候我看到一个小和尚,头上生了很多脏东西,很痒,在那里用手抓,我就告诉他,抓头要用梳子抓,就卖出了一把。

第二个人也回来了,他说:“经理呀,我卖出了10把梳子。”经理说:“你怎么向和尚推销的?”第二个人说:“我想了很多办法,后来我找到了一个最高山的寺庙里,我问和尚这里是不是有很多人拜佛?和尚说是的,我又问他,如果他们的头发被山风吹乱了,拜佛尊敬不尊敬?和尚说当然不尊敬。我说你知道了也不提醒他,是不是一种罪过?他说当然是一种罪过。于是我建议他在每个佛像前摆一把梳子,游客来了梳完头再拜佛!一共10个佛像,我卖出10把。”

第三个人回来了,他说:“经理呀,我卖出了1000把梳子!”经理说:“你告诉我你怎么卖的?”第三个人说:“我到了最大的寺庙里直接跟方丈讲,你想不想增加收入?方寸说想,我就告诉他,在寺庙最繁华的地方贴上标语,捐钱有礼物,什么礼物呢,一把功德梳,这个梳字有个特点,一定要在人多的地方梳头,这样才能梳去晦气,梳来运气。于是很多人捐钱后就梳头,一下就卖出了1000把。”

这则寓言体现的是创新思维的力量。

按照常理的思维模式,向和尚卖梳子原本是无稽之谈。和尚没有头发,和尚怎么可能买梳子?定式思维告诉我们梳子只有一种用途,那就是梳头发用,而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则会想到它还可以用作纪念品,用作其他用途,可以创造比普通梳子多得多的价值。

美国心理学家S.阿瑞提认为:“创新意味着创造一种过去没有的东西。”

在创新之前,要超脱逻辑的羁绊,走出常规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可能性,并由此产生许多的奇思异想。

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常常想出一些让人拍手称奇的妙招。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就是这样一个人。

未成名前的毛姆生活非常贫困。他虽然写了一部很有价值的书稿,但出版后无人问津。

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毛姆别出心裁,在各大报刊登了如下的“征婚启事”:本人喜欢音乐和运动,是个年轻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能和毛姆小说中的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结婚。几天之后,全伦敦的书店再也买不到毛姆的书了,已被女士们抢购一空。

毛姆的推销妙术正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如果没有毛姆当初的智慧,那本作品也许至今被湮没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价值,而毛姆这个名字也许早已被人遗忘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