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孩子的质疑精神普遍缺失。孩子的质疑精神主要表现就是提出问题,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提问的表现却越来越少。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上课听讲遇到问题并当场提问的学生人数与相应的学生总数相比,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只仅占2.9%。
为什么学生的质疑精神普遍缺失?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父母亲培养孩子质疑精神的意识比较弱,甚至严重缺乏。当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提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多数父母一般比较烦躁,没有把质疑当成孩子的一种优秀品质,反而把文静、听话、乖巧和懂事当成了好孩子的重要标准,所以孩子就容易形成一种人云亦云的思维惰性。
2.在学校的课堂里,当一个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尤其提出一些简单的、滑稽可笑的问题时,老师多半是讽刺挖苦甚至是责备的态度,加上同学们的嘲笑,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何挫败;再加上学校统一的教材和老师都是学生的最最高权威,面对他们,学生自然不敢提出任何怀疑。
2005年,温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罗纳德·科斯(英国经济学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回答“为什么没有中国科学家被授予诺贝尔奖?”的问题时曾说:中国的工业化,虽然其速度和规模给人印象深刻,但在创新方面乏善可陈。
通过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他高成就者的自传、传记的分析,心理学家发现,取得高水平成就需要的心理条件主要有:
(1) 对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巨大的内在兴趣和高度热情;
(2) 不可阻止的、自发的学习行为;
(3) 强烈的成长动机(超越、巅峰动机);
(4) 反潮流精神;
(5) 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
(6) 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
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为什么我们国家的科学家除了屠呦呦之外,其他科学家不曾获得过诺贝尔奖?主要原因就是人才的创新能力比较差。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人,难道能成长为一个杰出的人才吗?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杰出人才,必须是具有创新能力和质疑精神的人。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在他的著作《九个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中写道:“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它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人才。创新性人才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思维的核心就是质疑和批判精神。”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小学生年龄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还常因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而感到高兴。
武汉市某学校四年级的女孩子江典帅,被老师誉为“问题大使”。江典帅的妈妈有两本笔记,专门记孩子发现的问题,孩子发现什么问题,妈妈都记下来了,并鼓励孩子。结果,孩子逐渐养成了敢于质疑的习惯。她发现了四年级《数学》第七册“带小数”的定义不准确,并给教材主编写信。教材主编经过仔细核对,还真发现有问题,表示要修改。
有质疑才有求知,有质疑才有发展,有质疑才有创新。所以,我们应着力培养孩子的质疑习惯,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鼓励孩子大胆质疑,勇于提出个人的见解,让他们的创造力在质疑中发展和提高。
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质疑习惯呢?孙云晓在他的著作《九个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中建议父母尝试以下四种做法:“
第一.鼓励孩子随时记下自己的问题。在上课时、阅读时、上下学途中,可以随身带备忘册和一支笔,把头脑中一闪而过的有意思的问题,迅速地记录下来,然后找机会向老师或父母提问,争取早点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当孩子心中有疑问,先让他自己思考。养成“心中有疑问,自己先思考”的习惯。
第三.让孩子学会自我提问。读书学习时的积极思考、自我提问是非常必要的。对孩子来说,要做一个好的提问者和思考者,是需要有意识培养的。
第四.鼓励让孩子刨根问底。在生活中,我们确实常常听到父母抱怨:我儿子太难缠,什么事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很烦。其实有这样一个肯动脑筋的孩子,父母应该高兴才对呢!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善于抓住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具有质疑习惯的表现。”
除了孙云晓的四个建议之外,我补充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1.父母和老师要大胆地鼓励孩子提问,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当他们提出问题时,不管提出的问题质量如何,最好不要批评指责、讽刺挖苦,也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家长和老师如果遇到自己不会解答的问题,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查找答案,让他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这种方法会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积极提出各种问题。
2.作为家长,首先自己要有孩子一样的好奇心,从自身做起,主动引导孩子去提问。比如:看到清洁工穿着橘黄色工作服打扫卫生,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清洁工要穿橘黄色的工作服,为什么不穿其他颜色的衣服?自己问自己,然后找到答案,再提问孩子,让孩子寻找答案;也可以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身教胜过言教,如果家长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心,孩子自然会养成同样的习惯。
3.建议家长应该营造一种孩子和父母彼此平等、民主的关系。家里要有民主气氛,要让孩子大胆谈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民主的家庭里,他可能会变成一个有思想、能自由表达、有主见、勇敢自信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专制的家庭里,他就可能变成一个自卑、过于顺从、胆小怕事、懦弱、缺乏主见和个性的人。何谈质疑精神和创造力?
4.建议教师真正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平等协商,共同探讨问题,营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优秀习惯。即使他们提出的问题缺乏价值和意义,甚至是幼稚可笑时,也不要讽刺和挖苦他们。真正的学习就是既学又问,有学有问,学问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的。
课堂里要创设情境,巧设悬念,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老师要抓住教学疑点,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探求局面,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急与通过阅读课本究源探底,培养质疑意识和习惯。
高中时学莫泊桑的《项链》,语文老师说这篇小说的主旨(中心思想)就是大力批判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美少妇马蒂尔德因为爱慕虚荣结果付出了惨重的青春代价,而到头来那挂借来的项链却是假的,这就是命运对她的惩罚。当时全国的老师估计都是这么讲的。多次仔细研读这篇小说后,我记得当时产生了与老师的讲解完全不同的观点:
1.马蒂尔德的真诚显得尤为可贵。她在丢失项链的第一时间,没有逃避,没有欺骗,而是本着诚信之心去弥补。
2.马蒂尔德不是在为自己的虚荣买单,事实上,马蒂尔德所作的是对善良和真诚的一种坚守。
3.文章还体现出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主人公勤劳的美德值得赞美。
老师完全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而不是让思维局限在一个狭隘的死角,让一个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妨碍和阻挡了学生提问的意识。
“质疑恰恰是极为重要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如果儿童时代不养成质疑习惯,长大后更难以养成。
质疑也是一种竞争力,是最接近探索本质的学习。” ——孙云晓
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也就不会有创新。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开启学生创新大门的钥匙。培养杰出人才,从培养质疑意识开始。
作者简介:臧晓芸:女,生于1971年2月,49岁,水瓶座,一个热爱教育(英语老师),关心学生成长,业余时间喜欢读读书、写写文字的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