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让八项规定精神绽放时代光彩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更是没有休止符。十余年来,从精简会议文件到严控公款消费,从改进调查研究到整治享乐主义,八项规定精神如一股清风,吹拂党风政风,涵养社风民风。然而,风清气正的环境并非一劳永逸,一些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仍在滋生,一些地方仍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甚至有人对八项规定精神习以为常,产生“审美疲劳”。面对这样的现实,唯有持之以恒、标本兼治,以更严的标准、更实的作风、更优的机制,让八项规定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一是持之以恒抓落实,让优良作风展现新气象。八项规定精神要真正落地,关键在于一以贯之、持续推进,而不是一时紧、一时松、雷声大、雨点小。现实中,有些地方仍存在“走形式、搞包装”的问题,把贯彻八项规定精神当作一项“规定动作”,做表面文章。比如,有的单位在精简会议上“做加法”,线下会议减少了,线上会议却层层加码,换汤不换药;有的地方在调研走访时“踩虚步”,台账做得详尽细致,实际调研却是“脚不沾泥、身不入户”。这些现象看似符合规定,实则违背初衷正。要让优良作风成为常态,必须防止“浅尝辄止”,而要深入推进。面对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准“症结”,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从制度上堵塞漏洞,从思想上根除侥幸心理。特别是要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监督,让那些试图“打擦边球”、耍小聪明的人断了念头,使八项规定精神真正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而非可绕行的障碍。

       二是持之以恒强教育,让纪律规矩成为硬约束。纪律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门需要反复打磨、持之以恒的“专业课”。如果平时不抓思想教育,等到违纪行为发生再去补课,就会陷入“事后诸葛亮”的被动局面。现实中,一些干部之所以在小事小节上不以为意,往往是因为纪律教育流于表面,导致思想滑坡、行为失范。久而久之,小错变大错,最终滑向违纪违法的深渊。让纪律规矩真正入脑入心,必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创新性,如借助沉浸式体验,将典型案例搬上舞台,让干部“身临其境”,感受违规违纪的严重后果;利用新媒体手段,将党纪法规制作成短视频、漫画,让纪律知识以更加生动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对年轻干部,要从一开始就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防止他们在“温水煮青蛙”中逐渐迷失。古人云:“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小事小节往往是作风问题的起点,只有从一开始就严抓、常抓,才能让纪律规矩真正成为硬约束,使守纪律、讲规矩成为一种本能,而非外在压力。

        三是持之以恒建机制,让监督问责形成强震慑。纪律规矩要落地生根,光靠教育引导还不够,更要靠刚性制度的保障。只有构建起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监督问责机制,才能让八项规定精神真正发挥长期效力,避免陷入“一阵风”治理的循环。建立更加精细化、常态化的监督体系,推动巡视巡察、纪检监察、社会监督等形成合力,让作风问题无处遁形。不能等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再来“大扫除”,而要坚持抓早抓小、露头就打,对不正之风做到“露头即纠、动辄则咎”;用好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让震慑效应最大化。查处违纪问题不能只是简单通报,而要深挖根源、剖析问题,真正让干部从案例中汲取教训,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同时,要建立“回头看”机制,对已经整改的问题进行定期复查,防止死灰复燃,确保作风建设持续向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