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百度上有一位粉丝问我,他如今二十多岁,刚毕业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家公司,平时需要写一些时事评论、公司文化相关的内容文案,这时才发现自己根本无从下笔,在上学的时候,自认为读了不少的书,为什么现在似乎感觉一点用处也没有。
我只问了他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我问他都读了哪些书?他说他上学读的书都是一些网上销量很高,评价也很好的书,而且每年读书量接近五十本,大学四年估计两百本书的阅读量。
我首先确认的是他至今没有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多人问题就出在这里,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对自己读书的选择上进行明确的分类,个人的知识体系,用我认为的这三层结构进行建立,只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你才会真正的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创作灵感源泉。
首先就是哲学、思想、社会学这一层书籍,这类书籍很重要,读的也不用很多,十几套就够,其他的书先不读也要读这一些书籍,它是给你提供思考的顶层支撑,你拿到一个问题和一本书,你必须通过这一层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比如你拿过一本《白鹿原》,你没有这些知识给你做分析的基础,那你根本读不出什么东西,然而你利用社会学、思想哲学,你就可以通过很多角度理解故事情节,比如田小娥为什么不被祠堂接受,为什么白孝文一定会堕落,最终他竟然还会掌握权力,这些在思想史和社会学里都算是典型,根本不需要你去分析,立马就明白,如果你没有这些顶层知识框架,你就会管中窥豹,看不到事情的本质,自然就无法写出看清本质的内容。
第二步,你就要建立与读者的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可不是你自己说什么,就以为别人能听懂的那些语言,更准确的一点就是你说什么,别人为什么能准确而且还认可你的语言?因为这个语言系统不是我们平时说的单纯的交流语言文字,而是通过文学典型进行沟通,比如我说你这个人真像王一,你的读者能懂吗?别人会问王一是谁?或者直接不问,瞬间离开你的文本内容,你与读者的沟通就这样失败了。
如果你去细致的刻画王一是什么样子,别人又会觉得你啰嗦,他们可没有时间听你啰嗦,因此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建立与读者之间的语言系统,这个方法就是阅读大量的经典书籍,如你把王一换成贾宝玉,你说你这人真像贾宝玉,这样基本都会懂,而且你也不用烦琐的描述贾宝玉的样子,这样的语言交流,第一不需要担心别人听不懂,第二加深了读者对你个人学识和气质的印象,就算他们听不懂也会去百度,并且返回来还认可你的内容,具体认可你的原因嘛,思想论述著作里有解释。
好了这第三步就是建立文字美的浅显艺术,就是说我们通过文字的排列,提升文章流畅度,提升这部分能力,你就读散文和诗就行,这些内容完全能教给你如何把握文字的排列方式,而且不自觉的就让你写出,读者喜欢的文字艺术排列内容,阅读量在50本左右基本就可以见效。
只要这些散文和诗在你心里走一遍,你不用担心你会忘记它们,到时它会自动的跳出来,不需要你却特为的提取,但前提是你读的时候要以欣赏的态度,而不是读报纸的态度,当完成这一步,再有无从下笔的问题,你千万要分清原因,因为很多无从下笔的原因是出在第一层,你看不清本质,或者叫找不到叙述的角度,这是属于第一层的原因而不是第三层的原因。
好了!一份我自认为管用的写作诀窍就交给你了,总共的阅读量不超过两百本,如果想速成可以缩减为一百本左右即可,下点苦功夫一年的时间就可以读完,依我之见,你也不要指望那些三十天、二十天的写作速成课,就可以解决你的根本问题,他们除了拿你的惰性骗取你兜里的银子之外,几乎什么也不会做。
他们那些原理几乎就是让我们去认可《葵花宝典》的存在,现实人间不是金庸的武侠世界,就算有《葵花宝典》那又有谁愿意去“挥刀自宫”?世间除了富二代、官二代,似乎没有多少捷径可以和金庸书里的主人公那样,瞬间练的天下无敌。
附:三层知识结构书籍:(一):哲学、思想史、心理学、社会学。(二):来源于外国文学名著、中国文学名著的文学典型人物和故事情节。(三):散文集、诗选集等等。
文: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