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金神父说:“我有一个梦想。”
现在,我有一个故事。问题是它将怎样呈现。
我需要把故事写下来,边写边整理思路,边写边修改,去掉多余的,再添加点效果,最后,把故事装在盘子里端给读者。这个过程可能是一小时,半天,一天,一个星期,两周。至今还没试过一个月。可能以后会有的。
新鲜出炉的故事,要是读者忍耐着看完,我会很高兴。要是他们开始提问题,那我更高兴。要是他们开始评论,我就开始冒冷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说的就是我这种站在薄冰上的胖咂(一不小心就掉进冰窟窿)……
看来,做个写故事的人,一点儿也不轻松呢。并不是单纯开脑洞的问题,是如何催眠读者的问题……不对,还没到催眠读者的时候,先解决自己的自我催眠问题……
九牛二虎之力写出来,自己作为第一读者,如果不满意,先把它手刃了——这得多忍心才能做到?然而实践证明,对自己下不去手,正是妨碍进步的其中一个因素。
虽然市面上教授写作的书满坑满谷,广告词经常是“学会这几个xxxxxxxx,你将毫不费力地xxxxxxxxx”, 不过真的是说说而已。“毫不费力”是个假象,换成“技艺高超”还差不多。而任何培训类的书或课程,都营造一种“以为自己会了”的错觉,究有何益。
例如这个:
“你写的第一行要能吸引人,让他们读下一行。下一行也要能吸引人,让他们读下一行。下一行又……”
大致如此吧。那我要怎样让每一行都有吸引力?每一句话都让读者放松警惕被领着走?这不是催眠是什么?好累。
只能这么开始了:写第一遍的时候不介意每一行是否吸引人。写上十几行再回头看。该换的换该删的删。最后还是十几行,看上去是“新”的。这样,似乎更累了,可是效果更好。
因此明白了“写完一遍原稿才是个开始”是什么意思。写作是个慢功夫。想要快而廉价并不难,难的是慢慢的剥离外在,抵达核心。
所以越来越喜欢这样的“手艺活”。这样使用文字,庶几可以建造属于自己的花园了。
记得王小波曾经自况,他爸希望孩子们不要从事文字工作,因为文字人人能懂,因而人人都能评论,极容易惹上麻烦。不如学一门手艺可以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例如,肖斯塔科维奇所说的“小提琴”。
不过,像老肖那样的“小提琴”,遇到特殊年代,也可能有杀身之祸的呀。这个考虑还是不够周全。那么是不是不识字反而安全了?
这个问题无解。因为这个世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风险。眼下至少,还能用文字建造自己的空中楼阁,有什么不好?
每写下一个字,每改动一个字,心里知道,那空中楼阁又添了一块砖。世界确是由自己心造。
我有一个梦想,将要把它实现。我有一个故事,将要把它呈现。唯有从想法产生的瞬间,到它实现或呈现的过程,其实并不那么轻松愉快,甚至有时候竟是血汗之路,甚而有时候还可能发觉走进了死胡同,不得不全部推倒重新来过。
迟早,这样写作会进入自虐阶段的,快了。
“我有一个故事。”——那就写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