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革命》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其实我们很多人的行为,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科学依据,在心理暗示上真的会有效果。

诚如作者说的,“一刀切”,8小时的睡眠时间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心理压力,一旦某个晚上睡不够了,或者半夜起夜了,我们就会觉得没睡好,一旦给自己定义了我没睡好,就很容易精神萎靡,因为我们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就是这么认为的,这也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所带来的反面效果吧。

但是如果你发现睡眠规律是变成“睡眠”-“醒来”-“睡眠”-“醒来”的周期运作,每个周期轮流出现“浅睡眠”-“深睡眠”-“眼动睡眠”-“快速眼动睡眠”然后再回到“浅睡眠”后,心态就改变了。

这就是一个R90睡眠周期,时间大概是90分钟,即1.5小时。

不妨做个小实验,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假设晚上突然起夜了,不妨看看时钟,是不是大致经过了90分钟的整数倍。

我在看完书的第一个晚上就实践了。11:00儿子才睡着,从熄灯到入眠花了30分钟。

我算了下自己的起床时间,如果想要6:00起床,要满足1.5小时的整数倍,我应该在12点入睡,睡4个睡眠周期,然后中午补一觉。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我反而淡定了,11:00的时候我反而不着急睡了,告诉自己有1个小时的睡眠准备时间。

刚开始想打开手机看书,想到了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马上作罢。听课?可能会过度兴奋,最后我选择了听《生命的重建》,这本书我实在是看不下去,就不妨听一听楚林的朗诵版本吧。

事实上我并不清楚自己是几点入睡的,大约是11:45吧,然后真的在晚上1:30左右,我醒来了一次。如果换作以前,我可能会上个厕所,然后就清醒了,但是当时也不知怎么回事,我脑袋的第一反应是可能是周期结束了,没关系,继续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当然我相信每个人的周期时长会略有不同,但相差不会太多,因为人体的构造,以及人体的生物钟作用,毕竟是有共性的。更何况作者也跟睡眠领域很多的专家合作,肯定也是做了大量的统计和研究,只不过,他的统计数据会不会更多偏向专业运动员,跟普通人的差异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既然有这么多知名运动员能跟他合作,就说明理论本身还是有依据的。

我昨天跟老公电话里说的一样,我似乎也感受到了老公的质疑,但是也没有关系,任何新事物也是只有自己去测试和反复体验后,才有资格说合适不合适,贸贸然下结论本身就不科学也不客观。

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当我用科学的角度,去跟儿子沟通的时候,他也显得很谨慎和特别的严肃。

譬如我把房间灯光调成黄光,他抗议要亮光,我告诉他说这是书里告诉我们的,柔和的黄光,暗下来的光线,可以帮助分泌褪黑素,让我们更快进入睡眠,他接受了。

譬如他在床上提出想看一集《七龙珠》再睡,我说蓝光也会抑制褪黑素生成,让你睡不着。

譬如我提到睡前不要看太兴奋的书,他主动找出一本书,说“我不喜欢这个,我们读读这个吧。”我一看,是《完美小孩》系列,哈哈。

譬如早上起床我拉开窗帘让他享受日光,他也不再发牢骚。我让他拉伸身体,他也愿意,太极揉脸和敲打大椎穴,他也接受。至少,目前这几天的实践都很不错。

所以我觉得无论如何,只要去做,就会有进步的。

此外作者也讲了很多睡眠环境的配置要求,也非常有帮助,不妨作为一个checklist去检查,尽量匹配和满足,最重要的就是寝具,“身体一条水平线”原则。前段时间颈椎病发作时丢掉枕头的办法,居然因此得到了验证,所以,任何事情,知道背后的原因真的很重要。

接下来的关键点:

1.固定早起时间,这对规律生活非常重要,尤其是学习者和工作者,早上的上学上班都是固定的,要做到这点并不难。

2.自己按周期睡眠执行,儿子尽量贴近周期睡眠,但满足多睡为主,毕竟他是孩子,不存在什么困扰睡眠的问题。

3.严格执行睡前的准备时间,杜绝蓝光,杜绝兴奋,不饮食,少喝水,适当拉升,不会冥想就听《生命的重建》或其他心灵系列,只要想,总是有办法的。

4.让早上变得不再匆忙,因为睡懒觉并不能让你补眠。哪怕没有90分钟的实际,仅仅60分钟,好好动动,再好好吃早餐,也许孩子就不会再抱怨没有胃口了。

5.尝试睡眠日志,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践行任何信念,都应该是一个闭环的过程:实践-记录-复盘-调整-实践


生活的节奏,本身就应该有松有紧,上帝让我们睡觉,就是让我们学会调节自己的身体。

睡前准备,把节奏从快调到慢;

起床活动,把节奏从慢调到快。

还有一个关键词,不是从0到1的开关,应该是一个可调电阻,慢慢调。

最后分享一张我自己做的精读笔记图,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小伙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