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背着期末复习的专业书,准备想着先拿完快递,再去找个教室自习,路过图书馆,于是走进去了。
图书馆的一楼是自习室,其中包括两间阅览室也换做可供自习的地方。二三楼是书籍借阅处,书架旁边是由三四张供借阅书籍去读的桌椅,除此之外,便是走廊上几排椅子,没有上过四五楼,听一位考研的学长说也是自习室。
大学两年来,去图书馆的次数零星可数。借阅书籍时,也常常因为延误了归还的期限,加上看书总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所以想看书就直接买了。而图书馆的自习室去过一次就再也没有去过。
我是到了大一下学期末才从准备考研的小a口中意外知道,图书馆自习室其实是供考研复习用的。立刻想起那第一次去图书馆自习室时,拿着一本诗集在看是有多么“尴尬”,旁边和对面是正在纸上写个不停的考研党们。
在我对大学图书馆单纯的印象里:应该是书架上摆满了很多书,那些对知识对文字有特别渴望的学生,会轻轻地从书架抽出一本书,然后找一个位置坐下,静静地读;或者在书架间,就这样忘记时间,忘记站了一天,对一本书爱不释手。
而这样的场景,在我借书的时候,隐隐约约记得看见有一个女生坐在书架旁的椅子上,专心地读着一本很厚的书。
当我走出借书室来到走廊上时,“嗡嗡”地声音直让人觉得脑袋有点晕,可供休息或者本应该也是可以坐下来看书的椅子上,几乎坐满了人,这些声音就是来自他们的大部分,他们在背政治,还是其他的专业书……很少或者说没有一个人拿着一本诗集或者是一部经典著作在看。
他们有些眼睛闭着,嘴巴不停地在动着,有些神色凝重,大概是因为背了很久还是没有记住?有些越背似乎越激动,在一大片声潮里,似乎能够听见他清晰的语句。
小a说,这其实是小巫见大巫。你早上五点来图书馆门前看看,队可以排到水上报告厅前,如果到了期末这个点,门一开,你就能体会到被人挤进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为什么那么多人到图书馆来自习,其实有很多教室可以自习的。”当我这样问时,小a笑笑说,“一方面图书馆自习室是24小时开放,而且也不会因为像教室那样可能因为上课而打扰,最重要的是有学习的氛围,我选择图书馆自习室准备考研就是因为后者。”
其实所有的大学图书馆都这样。都会设有自习室,而自习室的每个桌子上都会摆着像小山般的各种考研资料,自习室也坐满了学生,拿着手机电脑看学习视频,或者低着头写一道道习题。尤其到了期末,天未亮图书馆门前已排了长长的复习的队伍。
似乎在很多人普遍的认知里,大学图书馆自习室就是为专门考研学习的学生而准备的。如果你的桌前没有几本专业书堆起,而是拿着一本诗集或者小说,一定是这里的“异类”。
大部分学生也理所当然地把图书馆当成考研期末复习的地方。因为每天背了哪些知识点,掌握了几个单词,感到这一天在图书馆学习充实无比,甚至有些因为觉得在别人眼里,他去了图书馆学习,就代表是认真与刻苦了。
且不谈在图书馆自习是否真正集中注意力学习,也不谈是否是图书馆自习室一大批考研党在一起学习会带给你怎样的学习动力,进而影响你。当就说说大学图书馆自习室难道不是应该只供书架上书籍借阅者阅读的地方吗?
当看着那排得像长龙一样的队伍,是带着对所谓“考研的目标”、“期末不挂科”并口口声声说:“我要去图书馆学习”时,我就感觉背后一阵凉,你那去的不是“图书馆”而是“图书馆的自习室”。
去图书馆坐下来读一本喜欢的书,并从中接受身与心的洗礼,而不是带着功利性、目标性的看各种专业资料书时,你会发现那才是“图书馆”真正的含义。
同样是以学习为基础,但去“图书馆”而不是去“图书馆的自习室”,你会发现带给你的是不一样的感受。
我还是期待着,有一天大学图书馆会像是我印象里的那样。
在那原本可以容纳几十人的每间自习室里是拿着自己心仪已久的书,却一直找不到一个安静的环境来读的学生们。
每张桌子上再也没有堆得厚厚的各种资料,而是我抬头可以看见对面的你,正在轻松愉快地看一本书。如果我们目光可以交汇,投予对方微笑。
走廊过道里是坐下来捧起一本书在看的学生,或者倚靠在门边,或者蹲在一个角落里,静得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都能听见的。而背书声是个遥远的存在。
如果有一天,学校会建一栋专门的自习室,学生会真的享受去“图书馆”读一本喜欢书的乐趣。
那么我不会再走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