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这个部分主要讲了0-3岁孩子分阶段的个体发展,主要内容有肉眼看到的外表发展,例如抓握、爬行、走路、说话,和肉眼看不到的内在情感的发展,思考。
我的启发:
在生命的头三年,对于如何推进从走路到说话到思考这个学习过程,孩子与孩子之间都大相径庭,成长是遵循一定普遍模式的,而且与文化无关。尽管这三个本领的发展是有一定程式的,而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却完全取决于他周围的人与环境。
人的因素在我们班里呈现对象为老师与孩子,环境则为老师为孩子创造的物质环境。
在实际中的应用:
例如我们墙壁被刷上淡淡的粉色和看似流淌着的颜色,就像孩子曾经在妈妈子宫里看到的世界一样,是舒适的、温暖的。再如我们班级里的环境创设会做区分,娃娃区里小孩子会模仿老师或者妈妈或者其他照顾他的成人用过的方式去照顾布娃娃,那么我会亲身示范要轻轻的抱起布娃娃,收拾时也会按顺序包裹好轻轻归位。用温柔的话语说:我们一起收拾玩具、我们一起作品清洁,多使用“我们”这个神奇的词,会让我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既是身教大于言传。再如不去大声吼叫,不给到惊吓,不给到过多感官刺激,在给班里选择玩具的时候,需要考虑到适合不同年龄段外,更要选择玩具的品质,确保他们是天然的、接近自然的、和开放的,因为孩子在探索环境的时候也许会抓起来放进嘴里去尝下味道,抓到手里去感受下是硬还是软,这是小孩子常用的学习方式。一日生活里会在早上送园、晚上接园的这两个特定时间里,每天固定的给孩子温暖和轻轻的拥抱,让他感觉到是舒服的,那么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照顾被照顾者,同样希望混龄班里的大孩子会用这样的方式去照顾小孩子,亦或是家里的哥哥姐姐会这样去照顾弟弟妹妹。我要时刻带着这些意识的思考去创造出自己在一日生活节奏里平稳的状态,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感觉就像从一个家到另一家,我们知道7岁前儿童感官是完全开放的,他们主要通过模仿来学习,不会强加,但要通过自己不断学习让展示出来的自己成为值得被孩子模仿的对象,而且越小的孩子越是需要我用行动去保护他们。
主要内容:了解和掌握了0-3岁发展特征和给到适合的支持,既提供安全的物质环境和适合年龄段发展的物质身体验。
我的启发:
1岁的孩子:迈出独立的第一步。出生后至一岁半,头部占身体 长度的四分之一(对于成人,这个比例只有八分之一。),6-8个月会坐了,1岁左右,孩子向外迈出了他的第一步,如果这时候把孩子放入学步车,就会打扰他的发展。作为成人,我们要做的是提供一个安全的物质环境,给与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掌握通常的运动、探索世界和发展的技能。对孩子学习走路的过程而言,我们如何运动和行为是很重要的,而其中最关键的是由孩子自己来决定迈出第一步的正确时机,并独自坐这件事。
2岁的孩子:说出第一个词。孩子和成人都会只用身体语言,重要的是成人要使用语言,即使清楚孩子想要什么,这将帮助孩子使用语言并开始说话,而非仅仅使用身体语言。不要禁不住诱惑去使用儿语,这也不意外着,我们就必须回避那些无意义的词汇,相反,它们其实是有价值的,只不过在另一个语境里。
一个成人能做的主要事情就是讲一个实物或一个人物与所说的词相联系,这样便展示了这个词指的是什么。
给孩子讲童话故事是可以给与耕丰富、多样语言的另一种方式。但我们更愿意讲一些最简单的童话故事,直到孩子3岁以后再讲真实的故事。
3岁的孩子:第一个思维觉醒了。通过经常性重复和每天的常规习惯,记忆力被增强。只有词汇和实物或词汇和概念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在孩子心中才能出现一幅内在画面。
一个关于我自己和我自己的世界观的开始,一个独立自己的身份出现。意识从图片格式转化为概念格式,然后转化为纯思维程序。
例如烘焙,孩子参与了制作,孩子看到了、尝到了、摸到了、听到了他周围的一切,词汇被联系到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动作上。他在为孩子学习打下数学基础(数小面包的个数、测量、称重),逻辑思考基础(体验一件事的逻辑结果),连接物体的功能(小面包可以用于饮食等)。
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我自己带在身边,建立情感链接后再去培养他的行为习惯,例如扣扣子、清理自己洒落的饭粒、擦鼻涕、户外前整理自己衣物等,前期过度时期会根据他的个体发展情况去帮助他,适应期后最重要的转变会不会替他做事情,这点同样适用于已入园的孩子,整体带领教一遍后,再去个体教,个体可多次重复,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学会做。我们可以利用这个非常重要的知识作为我们对于生命早期儿童教学的基础。智性的解释,如果不建立在体验之上,将会从孩子身边擦身而过。儿童能更多的理解行为和关于行为的心境,但很难理解用语言解释智性的概念。
日常分享里,我要带头分享,讲完整的语句,同时引导孩子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培养孩子在发生冲突或者有事情的时候,尽可能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通过我们的日常交流,连接我们的彼此情感的同时和学会倾听和理解别人,建立属于我们的班级文化。
关于故事方面,主要以偶戏呈现方式为主,假期自己制作了小矮人和布偶,开学后根据故事情节应用到故事场景里,让孩子在看到实物的时候同时自己脑海里能呈现画面感,同时重复2周左右去增强记忆,最后通过在自由游戏以他自己思维方式整合后呈现出来。同时也想为我们的后面制作偶戏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我们班小孩子多,熟悉之后会给到孩子请他们来讲,孩子自己操作后通过操作偶,帮助他们玩耍,创造情景游戏。
厨艺课:多增加些面团塑形的课程,分组进行,例如和面组、清洗组、运送组、根据孩子年龄段和性格可分配清洗案板、刀叉、擦桌面、称重量、数数量,学习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参与搓、捏、揉的工作,既能锻炼孩子的团体意识、又能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小肌肉充分得到锻炼,同时慢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户外:玩沙包律动,跳绳,增加大肢体的锻炼。
带着好奇与尊重,用心和眼去觉察孩子成长轨迹中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