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是基于原有的部落制度进行改进而产生出来的,它是继禅让制之后的又一大历史进步。
西周的创始人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周文王,他聘请了姜子牙作为集团的CEO,在姜子牙的辅佐下,西周的实力很快超过商朝。但由于周文王是一个非常注重君君臣臣的贤人(历史上的完人之一),并没有出兵讨伐商朝,而是把这光荣而且伟大的任务交给了儿子姬发(周武王)手上,由他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事业。
打败商朝以后,武王心想:“这个部落制度有点不太靠谱啊!在商朝危急存亡之刻,居然没有一个部落伸出援手,只是袖手旁观,果然不是亲生的。”于是武王制定了一套新的政治制度,在原有的部落制度上进行改进,把宗室、功臣分封到各个地区,给予他们土地的完全使用权,可自行建国。他认为,“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还是自己人更可靠一点。但是呢,当时其他的部落并不是完全听命于武王的,本质上土地还是归部落首领所有,如果老大(西周)想要派自己的人去接管他们的土地,他们是打死都不会干的。怎么办呢?周武王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让这些被分封出去的宗亲、功臣自行去解决自己封地上的问题。
比如姜子牙,他被封到了齐国。当时齐国是莱夷的地盘,听说上面新调了一个领导过来,他们心里是一万一个不服啊!齐国自古以来就是我们莱夷人的领土,凭什么你一个外人、你一个周朝的功臣来管理,所以老是和姜子牙唱对台戏。后来经过了很长时间,姜子牙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有效地控制了整个山东地区。
整个西周时期共有两次大规模的分封,武王率先开了个头,把另外一次机会留给了周公,所以便有了周公摄政后的二次分封。
武王灭商后,第二年病死,当时的成王还在襁褓之中,因为新王尚幼,而且天下还不稳定,周公便“勉为其难”地代替成王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这件事引起管叔的极度不满,加上之前受封于商地的纣王之子武庚(武王灭商后,并不能把殷人的势力彻底铲除,为了避免殷人再度造反,把武庚封于商地,设立三监来监督)的煽动,就和蔡叔、武庚等人一起反抗周公。于是周公亲自挂帅征讨,终于平定叛乱,开始了第二次大的分封。这次分封周公把宗亲、功臣分封周朝统治内的各个重要地区,并且后来又营建了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进一步控制了东方。这次分封使这些宗亲、功臣成为了周朝的保护屏障,可以更加有效地抵御外敌,使周朝的统治更加稳固。
通过两次分封,周朝的版图大大扩大,对分封地的控制力也大大加强。
那么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呢?
1、 明确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了加强,推行了严明的等级制度(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2、 文化制度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3、 结束了商之前部落联盟式的制度,确立了众星捧月,以宗亲为屏障的政治格局。
分封制奠定了周朝800余年的统治地位,但它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它的缺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室的血缘关系必然越来越薄,地方政权难免一步一步做大,从而削弱中央的权力。所以也就有了后来的春秋五霸,而周朝在那时已经是空有名而无实权,权力一步步被架空,直至灭亡。
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利有弊,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坏的一面。但是不管结果如何,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出现,都在无形中推动着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