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电视剧《都挺好》收官已多日,但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依旧热烈,估计今后很长时间都会是一个热点话题、流量担当。
很早以前,在豆瓣上就有一个著名的“父母皆祸害”小组,专门吐槽父母,言辞激烈,多年来一直受到主流人群的批评。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中,父母给予子女生命,抚养子女长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恩深似海,一生报答不完;他们可能会有瑕疵,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管教方式有时或有偏颇,但那都是为了你好,至于这样激烈吐槽吗?
善良(有时也可以说是迂腐)的人们常说,虎毒不食子,不肯承认父母会伤害子女。——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但人世间偏偏就有些父母对子女的祸害“猛于虎”,不信可以去搜一下黑龙江省的汤兰兰的案件(这是近年来发生的最震撼人心的案例之一),在这个案件中,父母对女儿的伤害简直令人发指。
此外,媒体上还报道了很多父母打死亲生孩子的案例。当然这样的案例发生率是极少的,到这个程度也不是本文所能探讨的——超纲,归刑法管。
大量存在的原生家庭问题,其实还是类似《都挺好》这样的情况。面上“都挺好”,但有些父母给子女或者部分子女造成伤害,使他们一生都活在童年巨大阴影里。
要感谢《都挺好》等电视剧的热播热议,人们才普遍认识到,原来并不是所有家庭都父严母慈、兄友弟恭,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是子女最温暖、最可靠的港湾。
原生家庭问题已经“脱敏”,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正如《都挺好》所表现的,受伤害的子女该如何摆脱儿时的心理阴影呢?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推出了探讨原生家庭问题的经典著作《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值得借鉴。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著有《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情感勒索》等著作,已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她曾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谈话节目长达6年,并在美国加州成立了私人诊疗中心。本书的另一个合作者克雷格•巴克是影视编剧兼制片人,曾为全美许多杂志和报纸撰写文章探讨人类行为问题,与苏珊•福沃德合著过多部作品。
苏珊博士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各类“有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伤害了子女并持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写成《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作者的主旨并不仅限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无问西东,“有毒父母”都一样
苏珊•福沃德把不合格的、伤害子女的父母称为“有毒父母”,并根据自己作为心理医生执业所见,分为六类:
不称职的父母 有些父母集中精力于自己的身体和情感维护,很少陪伴孩子,孩子缺少关爱和照料。更有甚者,有些父母把家长的责任强加在孩子身上,家庭成员的角色变得模糊、扭曲甚至颠倒了。
操控型父母 有些父母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就会尽力维持孩子的无力感,并希望它永不消失。常见的操纵型父母是“帮手型”父母,他们会经常制造一些状况让子女“需要”他们的帮助,造成孩子不能独立的状况。
酗酒型父母 有些父母(或其中一方)沉湎于酒(或毒品),无力尽职照顾儿女。因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好全家人都装聋作哑,把酗酒当成是“客厅里的恐龙”。对外人来说,恐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但是对生活在这幢房子里的人来说,只好视而不见。谎言、借口和秘密就像空气一样充斥在这些家庭里,给家中的孩子造成了极大的感情困扰。
身体虐待型父母 对孩子实施身体伤害的父母往往自己就生长于充满暴力的家庭,他们成年后的大部分虐童行为正是他们童年体验和感悟的重演。他们的角色榜样就是曾虐待自己的父母,而暴力就是他们学会的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尤其是愤怒)的唯一手段。
言语虐待型父母 有的父母会直接地、公开地用恶毒的语言贬损孩子,会骂孩子愚蠢、没用或是丑陋,有的父母则通过长期的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的绰号或是拐弯抹角的羞辱来对孩子发起攻击。
性虐待型父母 极少数家庭(但就其绝对数量来说,这个数字并不少)存在乱伦问题。乱伦受害者所蒙受的屈辱是独特的,伤害也更大。
在“父母皆祸害”小组中,有一篇题为《父母对子女伤害的归类》的帖子被长期置顶,并标注为“入组必读”。它把小组里反映的父母“祸害”分为五类: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家庭状况造成的情感伤害;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遭受血亲猥亵、性别歧视等其它精神和身体伤害。
这和苏珊•福沃德的分类大致相似。可见,不管东西方,“有毒父母”都是存在的。这无关文化高下,因为东西方文明都是反对这样对待子女的。总有一些人,人性幽暗压倒道德教化,造成了原生家庭有毒这样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有毒父母”流毒?
苏珊•福沃德主张,对于有毒的父母,不能采取原谅的办法,而是要与父母进行对峙。
在她的职业生涯早期,也曾相信原谅有毒父母是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后来她发现,受伤害者的状况往往并没有因为原谅而有丝毫改善,仍然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更糟。
因此她认为,只有释放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即“有毒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受伤害者必须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
苏珊•福沃德强调,将责任归于父母,并不是让受伤害者将自损行为的责任全部一脚踢开,也不是鼓励受伤害者抱怨“全是他们的错”;他们还要进一步积极采取行动:
从容坚定地同父母谈一谈自己记忆中发生在童年时期的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你尽可告诉他们这些事情是如何影响到你的生活以及你与他们目前的关系的。
你要明确地指明你们的关系至今仍令你感到痛苦受伤的各个方面,然后制定出新的基本规则。
这就是与父母的对峙。对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报复、惩罚、让他们收敛、向他们发泄愤怒、从他们身上寻回些补偿,而是为了直面他们、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告诉他们实情、为此后的关系定位。
只要对峙,你就赢了
与“有毒父母”采取对峙行动之后,要根据父母的反应进行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首先,假定父母对你的痛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并承认对你们之间的矛盾负有哪怕一小部分的责任。如果他们表示愿意继续讨论、探究并分享你的情感和忧虑,那么你们很有可能会共同建立起一种不那么具有毒害性的关系。
其次,如果父母双方都没有表现出改变,又回到了老样子,或许你就该意识到,最有益于健康的做法就是和他们保持联系,但不要对他们抱有太多的期望。
选择第三条路,不经历极大的痛苦是不可能的,但是对抗这种痛苦还是有办法的一实验性分离。暂时中断与父母的联系,至少三个月不要来往。这意味着你们将不见面、不通电话也不写信。
苏珊•福沃德把中断联系称作“排毒”阶段,因为它给所有相关的人一个机会,排解自身有毒的负面情绪,并审视这段关系对自己的重要性。
当实验性分离结束时,当事人需要评估一下父母的立场是否有所缓和。约他们见面谈一谈。如果他们没有改变,可以再次尝试中断联系,或者做出最终的决定,与他们彻底断绝关系。
有人觉得对峙时双方如果谈崩了,就是失败了。苏珊•福沃德指出,
不论对峙期间或之后发生什么事情,只要你有勇气付诸行动,就是胜利者。
就算你没有任何战利品,就算你没能把计划中的台词全部说完,就算你慌乱中又开始为自己辩解,就算父母愤然起身弃你而去……你仍然做到了。
心病还须心药医,对峙主要还是一种心理活动:可以说,只要采取对峙行动本身,就意味着在心理上克服了过去,就是胜利。——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专业心理医生的专业辅导。
对峙,还是顺从?
从各个文明早期神话传说中,往往可以看出这个文明在处理人类事务中的一些基本思路。比方说,在希腊神话中,第二代大神克罗诺斯、第三代大神宙斯,都是通过反抗父亲并把父亲永远囚禁起来后取得权力。在文学作品里,有著名的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故事,这被弗洛伊德归纳为“弑父情结”。
西方文明有“弑父”的心理发展阶段,所以西方社会高度重视个人独立、强调个人责任,反对各种权力压制;置身这种文化传统,在解决“有毒父母”的问题时,自然就会采取“对峙”这种“硬刚”的办法,也算其来有自。
但在我们传统文化看来,这样“硬刚”似乎不太好接受。我们的先人是怎么解决原生家庭问题呢?经典案例示范:
一位男青年,母亲早亡,父亲再娶,后母生下弟弟,于是一家人想尽各种方法害他:他在井底工作时,就埋土填井;他爬上粮垛,就抽梯放火。弟弟以为他死了,急匆匆去接收他的财产和老婆。但他命大,有主角光环,死不了,逃生回家后,对一直迫害他的家人更加孝顺、友好。就凭着这个“孝”的举动,他竟然当上天子。
——这个青年就是伟大的舜帝。
事情未必是真,但作为经典案例,正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原生家庭的伦理准则:对待原生家庭必须绝对忠诚,即使受伤害子女也要孝顺,也要绝对忠诚于家庭。
这种关系,是适合传统农耕社会的状态的。父母作为老人,在知识方面有权威,能hold住子女。子女顺从父母,将来也可以得到自己子女的顺从作为回报。每一代人都是一方面无限服从、无条件供养上一代,同时作为回报,也要掌控、依赖下一代。一代代人之间,就形成了这样的依赖链。
但今天我们已步入信息社会、工业社会、城市社会,人们生存基础变了,农业社会的经验与逻辑用不上了,那个“服从—依赖—回报”的链条断了。
更大的问题是,在传统文化“人性善”的假设下,一直不愿意面对父母可能“有毒”这个问题,所以没有提供解决办法。
这是原生家庭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关注的根本原因。所以,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提出的“对峙”办法,或许正巧填补了一个伦理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