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教师节,我敬爱的老师去了
杏坛耕耘四时春,半生苦读半生吟。
高山流水今西去,再听弦歌有何人?
文:高山君峰
昨日,惊闻刘滚灿老师突然于教师节去世的消息,不胜震惊,不胜哀痛!
先生是我上初中三年级时的语文教师。他以深厚的学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帮我们真正开启了语文之门。先生饱读诗书,对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诗词有着深刻的研究,有自己独到的心得。在课堂上,每到兴来之处总是随口引上几句,仿佛那些诗词名句如口袋中的糖果一样,随时就可以掏出来喂养我们这些懵懵懂懂的乡村少年。
那时农村的孩子见识是很少的,能读的书更是少之又少,是刘老师给我们开启了文学的启蒙。受他的影响,我愈发的喜欢古诗词了。紧张的初三学习生活之余,搜罗了一本唐诗百首,一本宋词练字本,还找来了几本函数语文专科的课本,抄抄写写读读背背,居然也积累了不少的东西。再到后来上课时,每当老师吟出上句的时候,一般我都会把上下句接下来,比如说,他讲到我们伊川的杜康酒的时候,就随口吟咏:“何以解忧”,我马上对到:“唯有杜康”。每当此时,老师都会露出欣慰的微笑,虽并不曾表扬我半个句子,但是那温和的目光,悠然的神情,就是最高赞赏了。
长期的经典渲染,使刘老师有古士大夫和仁人君子之风。他做事不慌不忙,沉稳有度,性格正直又直径宽容大度,很少见他发脾气,但是却严肃刚正,学生又敬又畏,最顽劣的调皮学生也不敢怠慢于他。有时候学生实在顽劣,他顶多沉下脸来大声说两句,但也并不是呵斥,沉默一阵后,又继续讲课了。
每当他沉浸在文学的世界,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鲁迅先生《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老先生,这是真正热爱文学的老师才会达到的境界!
刘老师从来很少当面表扬学生,这也许是那一代老师或者知识分子共有的特性吧,但并不代表他不爱我们。他对我尤其看重,尤其偏爱。当时,我们是重点班,同学们成绩都很不错,但是他经常拿我去敲打其他同学:“你这字能看吗?好好跟君峰练练字!”还经常把我的作文当做范文来读。本来我是一个很内向自卑的人,但在初中三年级这个关键的阶段,一点一点建立起了自信,人也逐渐阳光开朗起来了,这和刘老师给我的鼓励,赏识是分不开的。
不用说,在刘老师的教导下,我的语文成绩也是突飞猛进,当年中考,语文提前三十分钟就把试卷交了,居然考了96分,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学校。事后听他和老师们说:“俊峰的语文程度最起码已经达到了高中一年级的水平”。这是一个师者的骄傲,也是对钟爱的学生的褒奖。
毕业后我也回到了我们的乡镇,结成了一名初中的老师。毫无疑问——一名语文老师,。而且立志要成为像刘老师一样优秀的语文老师。后来我们又居然成了同事。但在我的心目中,他仍然是我的老师,仍然像上学时候对他那样的尊重,敬重,仰慕。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都要向他讨教。他就像父亲一样,耐心的帮我解答,尤其当时婚恋不顺,长期不能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忍不住有一次向他倾吐了心声。他感叹一声说,这个时代已经容不下理想主义者了,不要沉迷在过去的感情的幻觉中不可自拔,你喜欢的只是初见的那个影子,而现实中的对方早已面目全非了…老师的话总是那么的富有诗意,但也总是那么直击心扉!
后来我的工作经常变动,但是和老师之间的感情依然没有断,总会有隔三差五的有所交集,有时候师生坐在一起喝杯小酒,没有任何的拘束。老师酒量不大,但是雅兴很高,微醺的时候,他总是恰如时机的引用一些典故或者诗词,给聚会增添了高雅欢乐的气息,引得众人更加陶醉了。此时,我又仿佛回到了当年跟着他求学时的美好的课堂里……
老师满腹才华,人格正直,在教育界也很有影响力,但是淡泊名利,艰苦自守,年轻的时候我就问他:“老师,你为什么不参与领导竞聘啊”?他微微一叹,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什么事情都不是容易做的。干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还有自己的业余爱好,这不也是一种很好的人生态度吗?”多年后,当我也经历了人生的荣辱浮沉,才明白在这个日渐浮躁功利的社会,老师的的处事态度何尝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清高自守呢?
这几年,我们这些做学生的都已人到中年,各忙各的事业,各忙各的家庭,很多师生情,同学情慢慢的都淡了;但是老师一直在我的心中,他也在默默的关注着我们。当我们学校办好的时候,他也会给我们赞许;当我主动卸任的时候,他也会贴心地安慰说我说,现在管理工作不好做,不如好好的休息休息,多写点东西,发挥自己的特长……
夏天的时候,得知刘老师生病的消息,我们去看望他。见到老师的时候,我的泪就快要掉下来了。昔日那个健康的老师插着氧气管躺在病床上,已经是瘦弱不堪了,花白的头发也因为化疗掉了很多。见到我们,他还是很兴奋,勉励的想挣扎起来,被我们制止了。他躺着和我们说话,声音还是非常大,还是充满了一种乐观豪迈的情怀。对于生死,他好像早已看透,并不避讳。但我们都乐观地想象着,而且劝慰着他说:“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放宽心吧!”
总以为来日方长,其实总是去日苦短一一
暑假期间,我还在媒体上和老师互动过,他对我的发布的一些动态消息,总是及时的点赞,我也邀请他出来活动活动,他说动不了了。但我一直认为他的病情没有那么严重,会很快好起来的,直到昨天听到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当时细雨滂沱,大雨滂沱,寒气刺骨。不争气的泪水和雨水就混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哪了……
斯人已去,斯风长存。刘老师虽然去了,但他留给我们的遗产是非常丰厚的,他的文化积淀,他的为人修养,他的处事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如何求学,如何工作,如何待人,如何处事,这些最深的命题其实很少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在刘老师身上,我们耳濡目染,答案已经渐渐的明晰了。
老师走在教师节这天,也是上天的厚爱了!
老师,愿您在另一个世界里,依然有书可读,有诗可吟,有友可交,有酒可酌!
如有来生,还让我做您的学生……
正是:
每念师恩泪如雨,慈颜白发梦依依。
如今蟾宫折桂去,人间文章从此稀!
2025.9.11 泣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