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的特点,是试图用抽象简易的符号和符号系统,对包括自然、社会、人事在内的整个世界进行高度概括和理性把握,全面周到地掌握,不断变化的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本质规律,并提供一个合儒道、一天人、究本源、说人事的宇宙图式或世界模式。
《周易》哲学认为,世界的本体或本源是“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相生八卦),道的本质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道的功能是“生育”(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它表现为阴阳、刚柔、仁义三对范畴,阴阳是“天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刚柔是“地道”(立地之道曰刚与柔),仁义是“人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因此,我们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有节奏的、不断运动又秩序井然且万变不离其宗的(尊卑有序,刚柔有体,动静有常),故有变也有通(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谓之通)。审美也是如此,美有刚柔,艺术有变通(继承与发展)。这是《周易》哲学影响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的第一范畴——“道”。
第二个范畴就是“象”。《周易》哲学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处于二者之间且能沟通上下的是“象”,故圣人“立象以尽意象”。“象”也有三种——现象、表象、意象。现象来自形器。所谓“器”就是物质对象。作为实体,它是“器”;作为形式,它是“形”。合起来就叫“行器”(形乃谓之器)。“形器”既然是一种物质存在,则必然有所表现、呈现,这就叫“现”,现出来的东西就叫“象”(见乃谓之象),合称“现象”,现象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是“表象”。表象和人们的认识、体验、思想、感情相结合,再表现出去,就是“意象”。周易的所谓“卦象”就是意象,艺术家创造的形象,也叫意象,因为他们都是“立象以尽意”。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不讲重客观的“模仿论”,也不讲重主观的“表现论”,讲主客观统一的“意象论”(赋比兴),就是《周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