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了,安全了,也懂得怎样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了,接下来,就需要支持这样的存在的各种现实条件了。比如,吃,穿,住,行等等可以满足一个人生存乃至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
一个健康的人,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付出合理的努力,所能得到的回报和什么有关系 ?这个方面的教育,主要就是成材之技能教育。确定一个目的之后,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行动的方法以及必需的技术,决定收获的结果。方法、技术水平不同,收获结果就不同。
技能教育需要基本的知识为基础。在成年之前,应该分阶段进行基本知识的教育,比如数学、语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等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的技能教育,则须以个性禀赋为前提,因材施教,以期成材。
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要根据人的发育成长阶段合理布置,并且在量上做好控制,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根据人的发育年龄,七八岁可以开始接受知识的教育,十四、五岁可以开始初级技能方面的教育,18岁成年之后,可以全面进行专业技能的教育。25岁左右可以全面开始研究或实践性质的工作。
中国当前的教育进度的设置太过超前,不仅超过人的自然发育速度,而且导致学生几乎没有空余时间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我个人认为起码超前了2年。就是说,当前小学阶段的四、五年级(五年制)应该安排在初中阶段进行,初中阶段的二、三年级则应该安排在高中阶段,高中阶段的二、三年级应该安排在大学阶段。如此安排,基本上让知识教育的进度和人的自然发育阶段相符,同时让学生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或者让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基础知识的教育,在方式上一定要从填鸭式转变为启发实践式。填鸭式的本质是直接给出结论,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方式无法激活人的思维。启发实践式则以探究结论产生的过程为主,并且把理论推论和实践了解相结合起来,让人的思维过程全面符合结论产生的过程,如此,才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认识能力。
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也要安排合理。原则上,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应该先实践(试验)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人的思维才能比较全面地随着理论过程展开,激活人的思维,加强人的理解。读一百遍不如抄写一边,听一百次不如动手做一次。当前中国的知识传授教育,普遍都把实践(试验)放在理论讲解之后再进行,这是错误的,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展开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吸收。
相应的,高考方式需要和上述教育理念相符。既然基本知识的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当然就不能只看基本知识的考试分数。
既然每个人的“自我”和“非我”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特点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职业前途当然就有不同,每个人的人生当然就不同。因此,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人根据其自身特点而能正常的存在,去实现符合其禀赋条件的幸福的存在。高中之后的成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全面塑造成符合其禀赋的人材。根据这个原则,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应该完全实现个人和学校之间的双向选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学校,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专长去选择合适的学生。
人的兴趣特点本来就不同,所以偏科是正常的,可以被接受的。在这样的双向选择方式下,一个总分数没有任何的意义,每门课程的分数以及学生的各种特点、兴趣爱好等等都是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重要参考。比如,一个文学禀赋很高的孩子,即使数学是零分,也可以到以文学教育为专长的大学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