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未来比从前更有意思——几十年以前的人可能觉得想了也是科幻,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为稍微想远一点自己就活不到那时候了;现在却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想象变成现实,因为人类文明的变化在以加速方式进行。
随着这变化,人类在加强对自己的驯化。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驯化了各种植物、动物之后,以相对惊人得多的速度在驯化自己。
过年买肉的时候,菜市场常常会出现所谓的“土鸡”之类,一般是指农户在自己家放养,不用合成饲料喂食长大的鸡(不过据我了解很多是用饲料鸡里个头较小的冒充)。那么对于(真的)土鸡,虽然最后它也难逃被屠宰的命运,比起养鸡场里的鸡似乎是要幸福得多。它享受过阳光雨露和清新的空气、松软的土壤,走来走去啄食的自在。
一般的养鸡场里的鸡是什么情形?出生时被挑拣、被轻易地抛弃。一辈子生活在密集排列的笼子里,被限制完成进食(饮水)和排泄等有限动作,存在的意义即是增重。当它终于开始鸡生中第一次旅行,却是去往屠宰场的路上。当我吃着盘中的鸡肉的时候,当然不会去假惺惺地怜悯同情它,但我想如果它基因里储存着祖先留下的印记,一定不明白自己怎么来到了这个噩梦般的世界。
倒是也有生态养鸡场,但是成本更高,售价也更高,就像土鸡一样属于鸡中的贵族。如今人类都寸土寸金地圈养着,又能指望给鸡类猪类等多好的生态环境呢。
以上讲的不是驯化而是驯养,实际上是动物驯化过程的结果状态。但是人类的驯化是以文明作为主体,驯化得到的结果再实时施加于个人,实际上是把漫长的文明的积累在人的短暂一生中集中释放。
首先想一个问题。懒惰是常人最容易犯的毛病,甚至列于七宗罪之首。想想似乎也对,懒惰可能导致寻求不劳而获,随之衍生各种问题。不过懒惰是动物的天性吗?并不见得,就像上面说的,给鸡一个自由的环境,它会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如果给人以无事的状态,人恐怕也不会一直躺着啥也不做。
如果像有的退休之后的人感受的,闲下来之后反而产生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那是否说明已经被驯化得很成功了,当皮鞭离开背后,便不知道该向何方。可是回想幼时上学之前,每天瞎淘气的时节,可不会觉得自己没有用武之地吧。
有人说打住,我不是被驯养,我不是被迫去工作,我工作之内和之外都有很多主动的追求。需要说明在此并非宣泄愤世嫉俗的情绪,那没有意义。“驯化”也可以作为一个中性的词去看待。
对,我选择、我负责这一点让人类得以骄傲地站立,即使被各种密集的任务挤压得喘不过气。但是真的有的选择吗?真相是就像养鸡场的鸡生在笼中一样,你生在现有文明的笼中,在这个无从选择的笼中可以进行有限的选择,比如什么时候喝水。
是不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勇气所以跳不出笼子?我知道地平线上有留给世界以孤独背影的行者,但是面对已经形成的文明,为了跳出笼子只能放弃一个普通人想要的安逸、同伴认可和情感联系等,利弊权衡之下还是做了留在文明之中的选择。就像笼中的鸡它即使有勇气,解脱之途恐怕只有绝食自尽。
我们的确有很多主动的追求,例如,塑身变美、去国外旅游见识更大的世界、买一枚钻戒送给心爱的妻子、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或者更加形而上的追求。我绝不怀疑这些是美好的追求。人类的追求毫无疑问越来越丰富多彩,否则可能就要撂挑子不干了——这么累凭什么。但其实也不用担心,即使没有丰富的回报,一句“别人能做到,我凭什么不行”也能让人撑住。
想想一只笼中鸡的生活吧,首先它也许基因里还有与生俱来的其他渴望,但它生下来就在养鸡场,其他的鸡也都是这么生活的,而且它有求生、饮食的欲望。所以它也并不至于忧郁乃至自杀。
再看马戏团里被驯化的动物或者生活中见到的宠物,能做出很多讨人喜欢的动作,赢得食物或者其他奖励。遥远的过去一头威风凛凛的野狼可曾想到它的后代会用花哨的方式寻求人类的宠爱。
这里并不是想讨论动物的“自由”、“尊严”等,因为这些字眼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强加于它们身上不过是自我的意淫。
对于被驯化的动物来说,做出那些讨人喜欢的动作(对于它来说有的相当有难度和挑战性)是一种美好的追求,因为其结果既能收获物质奖励,又能满足它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甚至,单纯论过程它可能也是愉悦和享受的。
小时候读过一篇科幻小说,幻想未来的人类头脑发达、四肢退化,懒洋洋地用意念控制自动化的世界。那时觉得是一幅丑陋到恐怖的画面。现在想来多虑了,人类在驯化的历程中不会变懒,反而会越来越勤快。未来的景象看起来会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