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将近,不少人已经开始计划假期的生活。
其中,有一部分人非常渴望能在几天假期里变身“躺平青年”,窝在沙发里或躺在床上好好睡几觉。
可能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观念:
睡觉能缓解一切疲劳,睡觉好过吃药,睡觉就是最好的养生……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01
睡觉,不一定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工作了一整天,好不容易躺下休息,却被各种想法纠缠、辗转难眠;
假期什么也没做,躺在家里刷手机,却感觉头晕眼花,比平时还累;
明明睡了很长时间,却噩梦不断,更加焦虑……
当我们感到疲劳时,大多数都会选择睡觉、躺平等休息方式。
但却总感觉越休息越疲惫。
这是为什么?
冥想专家安迪·普迪科姆指出,这是因为:很多人的疲劳并不是来自身体,而是来自大脑里无意识的杂念。
睡觉虽然可以缓解身体的疲劳,却无法缓解精神的疲劳。
《高效休息法》的译者尹晓静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她去日本交换留学的前夕,她的导师跟她说,
日本的留学生活可能会给她带来一些压力,也会改变她的生活习惯,让她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但她却不以为然。
不曾想,到了日本后,学业和生活的压力比她想象中大很多,每天的事情应接不暇,各种各样的思绪充斥着她的大脑。
她每天都在心底呐喊着:“好想好好睡一觉啊!”
等到终于有时间好好休息时,她发现,单纯地延长睡眠时间对她来说完全没有效果。
她仿佛陷入了无论睡多久都觉得睡不够的怪圈,更可怕的是,无论她怎么休息,都感觉很累。
后来,她才真正意识到:疲劳感,已经很难单纯地通过睡觉去消除了。
因为疲劳感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
我们困了、身体累了,或许需要好好补充睡眠;但是心累了,就不是好好睡一觉就能解决的。
就像有人说的:
我们常说的休息,并不是真正的休息;我们常说的心累,其实是大脑没有得到真正的休息。
研究大脑的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叫做 DMN(默认网络系统)的部位,具有自发认知的特性。
DMN的存在会导致,即使我们不主动思考,大脑也会不受控制地产生各种想法。
研究者进一步发现,DMN自发认知的过程消耗了大脑能量的60%左右,而我们主动执行任务时消耗的能量仅有5%。
所以,我们日常认为自己的休息,其实大脑一刻也没有闲着,导致我们产生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想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焦虑和内耗。
比如即使周末休息,也会忍不住思考下周的工作,或者担心已经安排好的事情会不会出问题;
再比如周末计划好出门和朋友聚会,结果工作日每天晚上内心都在天人交战:
不去的话又要荒废整个周末,但出门的话好累,要提前收拾也很花费精力……
还有又不小心熬夜后,不断的后悔和自我批评。
而这些种种不受控制的想法也是导致我们真正疲惫的原因。
02
一直很累,也许是因为不会休息
“工作、学习太累,脑子不转了,玩会儿手机歇一下吧!”
每当脑力不支的时候,我们会自然而然冒出这种想法,然后把手伸向手机,打开朋友圈、购物网、小游戏……
指尖刷刷刷,仿佛新的能量能通过手指导入大脑,完成对大脑的充电。
但有一份研究显示:我们正好想反了。
《行为成瘾期刊》发表过一篇关于使用不同媒介进行休息的认知成本的论文。
结论是,使用手机进行休息会增加心理的认知负担,而不是减轻它。
换句话说,如果想为后续的工作、学习保存精力,最好休息时少碰手机。
这个结论如何得出呢?
研究者将400余名大学生分成4组参与实验,让他们完成具有认知挑战性的填字谜任务。
科学家将任务对半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其中有3组人完成前一半任务后可以休息一下再继续;
他们休息时分别用手机、电脑大屏幕、纸笔为一个假想的购物清单挑选物品;
还有一组中间不休息,连续完成任务。
测量结果显示,手机休息组与另外两个休息组相比,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后半部分任务,而且成功解决字谜的数量更少。
有趣的是,测量结果还显示,手机休息组的认知消耗和不休息组的认知消耗没有显著差异。
积极心理学之父的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也曾把休闲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被动式休闲,是指做那些不需要思考的事情,比如刷手机、看电视、玩游戏……;
一种是主动式休闲,是指做那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比如阅读、运动、冥想……
他发现,采用被动式休闲的人,更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感。
因为大脑一旦放空就会启动DMN模式,这让大脑难以真正停歇,总是在不经意间陷入反刍,回忆过去、担忧未来。
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耗能量,让我们疲惫不堪。
有人会问,那我们停止玩手机,只是单纯地发呆,什么也不做,这不就可以休息了吗?
但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秩序。
当意识进入无序状态时,最容易胡思乱想,沉浸在消极的思绪中。
所以,要想有效休息,就需要关闭大脑的“自动模式”,有意识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心在当下。
而保持正念,便是找到这个状态最好的方法。
03
恢复心力的方式,保持正念
什么是正念?
在《高效休息法》这本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男人在独自外出旅行时,不幸被老虎追赶。
他一路狂奔,直到跑到一处悬崖边上。他灵机一动,顺着藤蔓,把自己挂在了悬崖边上。
你看,这男人身处的情况可谓是相当危险了吧。
上面有老虎堵路,下面又是万丈深渊。易地而处,谁都会吓到近乎崩溃吧。
可就在这时候,这男人突然看到自己抓着的藤蔓旁边,长着一片野草莓。
鬼使神差的,他松开一只抓着藤蔓的手,去摘了一颗草莓。
男人把草莓放进嘴里,一股香甜美好的味道也在他的嘴里绽开。
其实,对于这个男人来说,无论是坠落悬崖死掉,还是等老虎走掉,都是未来的事情。
而当下的事情,只有眼前的草莓。
如果他持续纠结以后会发生什么,就不可避免地会一直非常恐慌。
而当他换个思路,转头专注于当下,把目光集中在草莓身上的话,还可以得到甜美的感受。
也许这一短暂的轻松时刻,就能让他更加冷静地面对现状,化险为夷。
这种主动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行为,其实就是正念。
《十分钟冥想》中对正念,也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正念,就是不带批判地与此时此刻产生连接,就是你能够完完整整地生活在当下,而不是在心中对此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批判。”
它可以帮助我们从纠结中抽离出来,全身心地集中在手头的事情上。
也可以说,正念是一种专注于当下的意识状态,包括观察和接纳当前的思维、情绪和身体感受。
反思我们的杂念,不过是因为对过去发生事情的不甘和对未来即将发生事情而感到不安,便导致了我们陷入反复纠结的境地。
而我们通过运用正念,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专注于当下,便可以事半功倍得解决我们的疲惫感,达到休息的作用。
正念可以通过冥想、瑜伽、能量调理以及赏析大自然等方式来实践。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减轻焦虑、压力和疲劳,调整内心状态,提高专注力和创造力。
正念的效果不仅是短期的放松和恢复;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我们平静内心,提高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觉察力,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情绪调节能力,持久地提升我们的身心健康。
生而为人,休息是天性。
但人们似乎在休息这件事上运用了太多的创造力,常常陷入看似在休息和放松,却不断消耗精力和伤害身体、情绪的误区;
以至于有的时候造成了似是而非的内耗性休息,结果越歇越累。
而正念,便是有效和可持续的精神放松方式。
通过正念的实践,我们能够真正体验到身心的放松和恢复,提高心理健康和工作生活的质量。
在《十分钟冥想》中还有一个精妙的比喻:
假如你面前有一张很大的白纸,纸的这端到另一端分别有一个小圆点,你需要把两个小圆点连成一条直线。
你会发现,这并不容易。稍有不慎,线条就会变得摇摆不定。
但如果每个小圆点旁边都有另一个小圆点,你只要把这些小圆点一个接一个连起来,这条线画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如果说,人生就是这张白纸,那“此时此刻”就像那些小圆点。
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才能让这条线笔直到达终点,而是带着觉知过好“此时此刻”。
期待美好,也接纳事与愿违,把控自己能把控的,剩下的交给天意。
如此,方能摆脱焦虑、疲惫,收获内心的畅快与释然。
正念,让休息真的就是休息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本来想休息,窝在沙发里发呆,可其实你一点都没有呆,一会儿大脑里就冒出一个念头,一会儿脑袋里又钻出一个想法。正所谓你想要有好的创意,需要发散,而不是专注。越思考越想不出好方法,你需要抽离一下,再回来反而能有解决方法。这就是因为,我们发散的时候,DMN在工作,其实更累!就连睡觉,都在做梦!
其实人一天大半时间DMN都在工作,它消耗了大脑整体能量的60%~80%,这个真的太害怕了!《高效休息法》的作者把DMN称之为:消耗能量的大胃王。所以,想要大脑休息,就必须避免过度使用DMN这个能量消耗者。而正念的过程,正是让DMN活动量下降,让大脑耗能降低的过程。因为正念要专注在当下,时刻需要把思绪拉回到当下,不让思绪满天飞,DMN自然就会停下工作。
在色彩识人心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色彩疗愈方式拥有“正念的能力”。
首先在色彩心理疗愈师的引导下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身体的感觉,并接受觉察到的感觉,而不是评判或避免它们;举个例子,在生气时身体发抖,我们能够觉察到身体正在发抖,并接受自己身体发抖的这个事实,而不是告诉自己发抖是错的。
这样不再被自己的思想“拉扯”,安住当下,获得更多的内心平静和幸福感。
当我们以开放、持续觉察的心拥抱现在的自己,学会收回注意力放在当下,便能享受到每个“此时此刻”的美好。在繁重的生活中,也能轻装上阵,支撑起自己的人生之路。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