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玻璃球就可以换奴隶?这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但在黑奴贸易时期,却是真实存在的现象。不仅玻璃球, 欧洲生产的铁器、酒、纺织品、火枪等都能以极低的代价换奴隶。尽管贩奴贸易中黑奴的死亡率很高,但由于成本很低,奴隶贩子依然可以获取高达百分之几百的收益。
比如历史记载往美洲贩卖奴隶的欧洲白人可用十根铁条换一个女黑奴、用十三根铁条换一个男黑奴。一名叫安东尼·培根的英国奴隶贩子从1768年开始用玻璃球、小刀、酒等廉价的商品从非洲换取大量的奴隶运往美洲,8年就赚了7.6万英镑(18世纪1英镑约合现在的人民币3000元,当时7.6万英镑约合现在的2.28亿人民币)。
当时,玻璃球除了能在非洲换取大量的奴隶,在美洲也能换取大量的财富。当今世界上最繁华商业和金融中心——纽约曼哈顿岛,就是荷兰人彼得·米纽伊特(Peter Minuit)于1626年9月11日仅仅用了一箱价值24美元的彩色玻璃球换来的。对于从未见过玻璃球的非洲、美洲的原始部落人而言,玻璃球就跟珠宝、钻石差不多的存在。甚至很多原始部落将玻璃球当做货币使用。当然随着大量的玻璃球涌入非洲、美洲,后来也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
别说非洲和美洲的原始人,即便在清朝及以前的中国,又有几个人见过bulingbuling的玻璃球呢?如果你能携带一批玻璃球穿越回古代的中国,相信也能迅速成为富豪吧。
很多人会觉得制作玻璃的过程非常简单啊,不过就是沙子高温融化后的产品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代中国主要做的是把泥土烧制成陶瓷,由于中国的瓷器几乎可以满足全部生活需求,因此在烧制玻璃方面就没有多大需求和动力了。
漂亮的琉璃制品,美观却不实用
在地理环境方面,欧洲土地资源远不如中国丰富,由于缺乏可以烧制瓷器的高岭土,古代欧洲的陶瓷一直比较粗糙,精美度完全无法与中国的相提并论,需要大量进口。但在偶然的情况下,欧洲人却发现了钙钠玻璃的烧制方法,并逐渐加以改进,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成熟,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西方的钙钠玻璃在硬度、透明度、耐热度、普及度、安全度等方面都远超中国的琉璃(铅钡玻璃)制品。可能是由于工作惯性,中国的琉璃制品烧制的温度与瓷器相近(1200-1400℃甚至更低),但低于钙钠玻璃烧制的温度(1550~1600℃)。虽然可以做漂亮的观赏性工艺品但实用性很差,不仅有毒(含铅量高)、而且易碎、不耐热,这导致中国没能发展出类似于欧洲的烧杯、试管、望远镜镜片等可以促进物理、化学学科发展的关键设备。
辉煌几千年的华夏农耕文明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大规模生产实用型玻璃的技术,不仅让中国人的窗户用纸糊了上千年,更严重的是导致了化学、物理、天文上的全面落后。因此现代看来十分简单廉价的玻璃球,其实蕴含着很多不容易掌握的技术限制。
现代大量生产高质量的玻璃制品还需要专业的技术、设备、流水线以及产业工人,即便是现代,很多工业体系不完整的国家依然不能大量制作出好的玻璃制品。
所以,黑奴贸易时,玻璃球能换黑人,靠的主要是技术不对称。技术不对称造成的贸易垄断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也比比皆是。比如现代计算机的核心——CPU(微处理器),从材料来讲不过也是廉价的沙子经过一道道工序做成的,但世界上能够生产CPU的国家屈指可数,就是因为其背后的技术极其专业、复杂。如果现在中国也不能生产哪怕是最低端的CPU,相信今天我们购买很多电子产品的价格都要贵上许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