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公众号 ----超级早教专家
澳大利亚儿童心理学家Louise Porter指出,盲目表扬使孩子的自尊建立在别人评价的基础上。
小的时候,家里种水稻,每到收割的季节,爸爸妈妈就忙得焦头烂额。实在忙不过来,爸妈会找亲戚朋友帮忙,包括还在读小学的姐姐和我也不例外。那时的割稻机要用脚不停地踩,爸妈负责踩机器,我和姐姐负责把一捆捆已经割倒的水稻从田里抱到爸妈手上。割完稻后,记得爸妈说了句“这次幸亏有小女儿帮忙”。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这句话仍然留在我的脑海里。
文章开始我们来聊聊肯定的力量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我们都希望自己付出的劳动可以得到别人的承认。当我们得到别人的承认时,心里就会感觉很舒服,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尊重的,是可爱的。
成人和孩子不同的是,前者的自我价值感已相对稳定,就算没有得到外界肯定时,我们不会因此而很失落。相比而言,孩子则不一样,孩子的自尊还在慢慢形成中,他们需要他人,尤其是父母对他们的承认,这让他们感觉被接纳、更具有安全感。
既然肯定对孩子的成长那么重要,为什么文章标题是“先别急着说‘你很棒’”呢?“你很棒”不是最常见的称赞孩子的说法吗?没错,“你很棒”是一种称赞,而称赞和肯定看似是一组近义词,但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方面却起着截然相反的作用。
假设有这样一个场景:小朋友花了好长时间,用乐高搭了一座大楼,他高兴地和你说,“妈妈, 看我搭的大楼”。这时你会怎么回答?
以前的我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不假思索地从口里蹦出两个字,“你很棒”。而现在这两个字基本不会出现在我和孩子的对话中。
澳大利亚儿童心理学家路易斯·波特(Louise Porter)在她的文章《不要推崇赞扬》 (Not in praise of praise)中指出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并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使孩子的自尊建立在别人评价的基础上。
如果你也和曾经的我一样:孩子有小成就时就说“你很棒”,不知道该怎么称赞孩子,以为表扬孩子就能增强孩子的自信。那么,我们结合路易斯的研究结果,重新认识肯定和表扬在培养孩子自尊上会起到怎样不同的作用。
1.什么是自尊?
既然讲到自信、自尊,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自尊。路易斯博士用一张简单的图来说明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尊(self-esteem)和理想自我(ideal self)之间的关系。
下图中左边圆圈代表自我概念,右边代表理想中的自己,儿童的自尊是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所重叠的部分。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卡壳的赶脚?什么是自我概念,什么是自尊?心理学真是一堆抽象名词!更简单地理解如下:
自我概念=我是谁?(Who am I?): 我长什么样,我的性格是什么样的,我的社会关系有哪些,有哪些事会让我喜怒哀乐,我能够做什么?
自我概念在有些文章中也被翻译成现实的我,笔者觉得现实的我这种翻译更容易理解,也会在下文中采用这种翻译。
现实的我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他人评价,社会比较,自我感觉。
理想自我=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What I should be/what I’d like to be)
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具体解释后,再来理解两个圆圈的重叠部分------自尊,就更为容易。当现实的我和理想自我重叠越多,也就是现在的我和我希望成为的样子越符合时,个体对自己就越满意,自尊就越高。相反,当现实的我和理想自我重叠越少,现在的我和我希望成为的样子越不符合时,自尊就低。
2.表扬对培养自尊的反作用
路易斯认为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人评价,尤其是身边的重要他人,如父母的影响。当父母对孩子说“你很棒”、“真聪明”、“真听话”时,孩子现实的我就在脑袋里悄悄说:我是很棒的,我是很聪明的,我是很乖的。同时,理想的我也在说:我应该是很棒的,我应该是聪明的,我应该是很乖的。但事实上孩子的实际能力、需求和理想中的样子是有差距的:孩子不能每次都有好的成绩,不能每次都答对,也不能每次都听从爸爸妈妈的话(为什么?因为孩子不是爸爸妈妈的附属物,可以有自由意志啊。既然有自由意志,就会有不顺从)。下次当孩子没有好的成绩、好的作品时,没有成为理想中应该成为的样子时,就会沮丧,对自己失望,对父母有隐瞒。记得我小时候,考试成绩总是报喜不报忧,考得好了,告诉爸妈,考得不好就缄口不言。总之,当父母表扬孩子时,孩子的自尊是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的。
3.表扬和肯定的区别
既然表扬不能起到培养自信的作用,那么回到文章开头的场景时,父母又该怎么回答?
路易斯给出的回答是:“你的乐高塔搭得很高,而且之前有一块掉了下来,你又重新把它放上去。在困难面前,你能够坚持。”(此处省略对孩子表示肯定的微笑:D)。
这里路易斯对孩子的评价是一种肯定,而不是表扬。下面我们来看看表扬和肯定有哪些区别。
01
肯定更客观
而表扬是主观、评判的,带有个人偏见的
以上肯定的回答描述了孩子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坚持。判断一个孩子能不能坚持,不同的人的结论更趋于一致,也更客观。
客观的评价能帮助孩子认识现实的我,“我是谁”:我是一个可以坚持的人。相对应,“真聪明”,“真棒”这些词是带有个人偏见的,每个人对“聪明”、“棒”的理解大相径庭。比如,爷爷奶奶们总爱夸自己的孙子孙女很聪明,但其他人也会觉得他们的孙子孙女很聪明吗?答案很有可能是不一定的。更何况,在当下这个时代,对“聪明”的定义如果仅局限在会数数、认字、背诗,唱歌上,那也是很落后的思想。
路易斯也指出肯定并不是完全价值中立,但我们知道一些技能和品质会对孩子终身受益,我们希望孩子可以重视这些品质。
02
肯定的内容是孩子易掌控的
而表扬则不一定
肯定是对孩子品质、技能的描述,这些内容是现实中容易做到的:“我是一个可以坚持的人,下次遇到困难我也能坚持”。这让孩子更有掌控感。
而表扬使孩子“理想的我”或者说“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越来越膨胀:既然我是聪明的,很棒的,那么我下次也应该是很棒的,也不能失败。
肯定让孩子更能脚踏实地,而表扬则让孩子要么飘飘欲仙,要么不得志时垂头丧气。
03
肯定体现平等,表扬体现操纵
当父母肯定孩子时,父母对孩子更多的是接纳、尊重。比如,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时,父母可以肯定孩子在备考过程中的努力,父母接纳孩子也会有发挥不好的时候,或者是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在某些方面,孩子就是完全考不出好成绩的。
而当父母表扬孩子时,是因为孩子的表现达到了成人的标准:好的成绩,好的表现,好的结果,孩子成为了父母眼中“应该”成为的人。父母希望孩子未来的行为也能达到这个标准。
04
肯定重视的是过程,表扬则是结果
肯定是在孩子还在努力的过程中就可以做的,而表扬经常是有了结果后父母才会给出。
4.肯定的方式
路易斯建议的回答方式
1.事实+品质 ▼
如上文提到的回答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
事实:“你的乐高塔搭得很高,而且之前有一块掉了下来,你又重新把它放上去”。
品质:“在困难面前,你能够坚持”。
其他的回答方式如:“哇,你又尝试了一种新的搭法/玩法。”(肯定孩子勇于创造的品质)
2.事实+询问感受 ▼
如:
事实:“我可以看到你的塔搭得很高”。
询问感受:“你现在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呢?”
这个回答第一句话也是陈述,后半部分在引导孩子注意观察自己的感受。这种对孩子自己感受的尊重是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多力量的。它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别人的评价。换句话说,当孩子的自尊是建立在自己的感受的基础上,而不是别人的评价,更有利于他们成为自带光芒的小宇宙。在平时工作中,常常有孩子画了一幅画,问我“画的好吗?”,我的回答是“你自己觉得呢?”如果孩子说“好”,我会和Ta说“你自己觉得好这是最重要的”。
孩子长大后可能并不会成为画家或工程师,但他们从小培养的品质:坚持、不怕困难,善于解决问题,以及他们对自己感受的尊重可以伴随他们一生。
其他的回答方式如下:“你觉得你的塔搭得怎么样?”、“刚才玩得开心吗?”、“你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吗?”、“你最喜欢的是哪个部分?”
3.从孩子的表情中推测孩子的感受 ▼
“我看到你笑了,你看上去对你的作品很满意。”
4.对孩子表示祝贺 ▼
“你做到了呢!”、“祝贺你!”这种祝贺就像是我们对朋友的祝贺一样。
文章写至此,我在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父母们或是其他长辈们会无意识地表扬孩子呢?成人为什么会“操控”孩子的行为呢?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被环境影响的结果,其他人是这样夸孩子的,我被其他人影响了,也这样夸孩子,但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父母对孩子的不接纳。当父母认为孩子应该成为什么什么样子的时候,他们便会无意识地去干预孩子的选择、发展方向。话又说回来,我相信所有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我们希望通过夸奖、表扬去鼓励孩子,但在育儿的道路上确实需要我们不断反思、成长。我们对孩子真实自我的尊重相信会是孩子在成长路上宝贵的礼物。
写这篇文章时我想到了小时候玩过的不倒翁。拿一个鸡蛋壳,里面放点橡皮泥,不倒翁就做好了。如果把孩子的自尊比作橡皮泥,外界的评价、挫折等因素比作对孩子的打击,那么高自尊的人无论外部有多少推打都不会轻易倒下。而当我们把橡皮泥拿走时,或是橡皮泥很小时,轻轻一推鸡蛋壳就倒了。橡皮泥的大小,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老师或孩子幼小生命里的其他重要他人。
希望大人们都可以用好语言里传递出来的力量,让我们的孩子可以成为打不倒的不倒翁,可以成为自带光芒的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