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多感焦躁,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生活就像是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或激烈或温和地来回摇摆——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反正总有一项逃不掉。”诚觉如此。
无聊是一种很空洞的感觉,不是多么清锐的孤独感,反更像是温淡的白开水,荡荡悠悠地在心里洗去了一切热情,事物变得平起来了,此处的“平”,自然不是“平心静气”的“平”,而是“平平无奇”的“平”。人大抵一生都在与“无聊”作斗争,因为不论何人都需要有事可做的,陷入无聊就会深感生命背后的荒芜,存在的规则性与无意义性,而不论任何眼下的、或是理论上的“事情”、“思考”,都是令人摆脱“无聊”的最佳途径。
但痛苦或许也来源于摆脱无聊。无聊使人们行动起来,这行动各种各样,伴有大量的碰撞和矛盾,痛苦就会登场。但万事总有解决之道,人们用社会规则将行动规范起来,并予以高尚之称。诚然,人们需要这样的高尚,需要条例、规章、社会契约,在无聊之上构建一个强大的“虚构世界”,人们各司其职,忙忙碌碌,在休憩的片刻之余感受到最初的无知、惶恐和枯燥乏味,但好在这也只是一瞬之间,因为如此庞大的“虚构体系”囊括了每一个人,并且逐渐取得了主动权,这样说来觉得有些荒诞,人们为了生存构建了世界,而如今,世界反倒异化着人们,那些规章条例和无需明言的社会契约成了新一轮的痛苦,成了最初的“平平无奇”:或者是每个人的人生是被规划好的一眼望穿、或者是建立于规则基础之上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种族矛盾等等,成为了现代社会屡见不爽的热门问题·····秩序规则的紊乱会打破欣欣向荣的“虚构世界”,并且给予人精神上的冲击,若是十年一见的奇闻异事值得人们瞠目结舌,那么日日上演的价值崩坏就如同家长日日耳提面命的“好好学习”一样,令人无聊又倍感可笑荒谬。
但或许生命本身就是这样的东西,有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有顺从着矛盾来生活的存在;也有永远试图解决矛盾的存在;有迫不得已必须顺从着矛盾的存在;有即便是迫不得已、也要反抗的存在。从这样的层面上而言,生命还算是多姿多彩的,一面摆脱痛苦,一面创造痛苦,一面从痛苦中寻找意义。